

4岁孩子性本恶?是教育出了问题!
近日,某网络平台上一篇妈妈对4岁儿子的“控诉”文引发了全网热议。
孩子趁妈妈去阳台收衣服的工夫,将她反锁在里边。
妈妈在阳台大声呼救、拍门,儿子依然不为所动。
期间,孩子的奶奶三次过来找妈妈,孩子居然淡定撒谎:妈妈在睡觉。

就这样,可怜的母亲被暴晒一个下午,渴了只能喝水龙头的水。
看到这,大多数人觉得,不管孩子的行为是有心还是无意,父母都该狠狠地教训,让他知道犯错的后果是有可能会永远失去妈妈!
可妈妈处理的方式却是——“即便孩子天生是个坏种,我也要感化他”。

她企图用难过伤心和哭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
期间,爸爸要把孩子关在阳台,让他在惩罚中吸取教训。
妈妈却立马解围:
“孩子不过是想看个电视而已。”

说实话,这件事给我的震撼不仅在于4岁孩子的恶行,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她始终不认为孩子的品行出现问题,觉得只要“感化”就可以了。
其实,孩子的行为已经碰触了做人的底线:不尊重父母,不尊重生命。
若一味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
“养孩子要抓住三条线,第一要培养家庭情感,第二要给孩子底线,第三要性格培养,这几点做到的话,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为人父母的,要从小给孩子树立底线,孩子才能阳光、健康地成长。

养育没底线,孩子频频踩红线
在今年6月份还有这样一则新闻:
湖南3岁孩子被同小区8岁男孩从17楼推了下去!
所幸最终身轻的孩子掉到松软的草地上,命大躲过一劫。
若不是3岁男孩的妈妈对此事进行深度调查,我们很难想象8岁的陈某某有多恶毒!
他先和孩子玩了会,等孩子奶奶放松警惕,立刻把孩子抱到楼里。
不管孩子哭闹,还是别人询问,他均淡定回复,没有一点破绽。

走访得知,这个男孩在学校惹是生非,在小区撒谎、偷东西,还被业主报过警。
而他父母的态度呢?
他们不仅毫无歉意,还冷漠地表示:8岁的孩子,没必要一直跟着。
孩子的行为已涉嫌谋杀了,还“没必要”?
孩子未必是性本恶,但一定是父母再三纵容的结果,他的成长只会是横冲直撞、无证驾驶。
父母的责任除了养育,还要有底线。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一群孩子在很大的空地上玩耍,没有人规定孩子必须在哪玩。但孩子们谁都不敢跑远,因为他们不知道远处是否有危险。
同样地,另一群孩子被规定在围栏中玩耍,即使跑到很远的围栏边界,他们也不害怕。
研究人员发现,有围栏的孩子实际活动范围比没有围栏的还要大,孩子玩耍起来更自由。
围栏就像是规则,它看似束缚孩子,却利于孩子建构内心的安全感。
孩子知道安全与危险的界限在哪,他才不会因无知而酿错。
父母给孩子一个底线,就是给他一张地图。
哪里能走,哪里是死路,孩子的成长有了指引,他的人生才不会处处是迷途。

从小有底线教育的孩子,将来走得更远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四川清音的非遗传人任平被众多妈妈圈粉。

她不会帮孩子报辅导班,教育孩子的氛围也比较轻松。
但她对孩子做人做事把控得非常严格。
妈妈深信:学艺先学做人,做人得有规矩。
因此,在孩子小时候,妈妈就要求她尊敬长辈,吃饭时,大人没动筷子,他不能动。
在外面玩耍,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她会严厉制止。

这样清醒的父母还有很多。
郭麒麟在家里,吃东西都要先问问:
“我可以吃吗?”
因为他的家里有父母,还有郭德纲的徒弟。
而他作为师父的儿子,只有被约束,才不容易滋生优越感。
这样的教育看似不近人情,但郭麒麟却在采访中坦言:
“父母的教育让我看见不懂事的后果,更让我看见懂事的好处。”

作家冯骥才在《底线》中说过:
“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底线教育不是为难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要有准则,他才能更好适应人际社会。

给孩子底线教育,从这3件事开始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书中曾说过:
“行为边界与行为规矩,影响孩子未来社会行为的建立。”
在家庭养育中,爱和尊重不可或缺,但底线和限制同样重要。
幼年期给足孩子底线教育,才能避免他成年后的自私自利,冷漠薄情,品行败坏。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从以下3点着手。
(1)从小给孩子立规矩
3-6岁是孩子社会规范的敏感期,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父母可以通过订家规,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和做人准则。
比如:不能撒谎、尊重长辈、不拿别人东西,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涉及黄赌毒,这种触犯法律的事。
当然,长期坚持不懈地执行才是定制家规的关键。
父母不仅要监督,更要以身作则,全家时时刻刻按家规行事,规矩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2)抓住孩子犯错的机会,及时纠正和教育
立完规矩后,孩子多少还是会犯错。但犯错不可怕,犯错是很好的教育时机。
前几天有一条新闻,一个熊孩子在电影院踢前座的靠背,前座的女生扭头警告,没想到熊孩子的爸爸却反过来把女生打到疑似脑震荡。
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反而包庇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恐怕很难建立正确的三观和行为底线。
(3)必要时对孩子惩戒,让其长记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带来的后果,从而去弥补错误,才能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孩子“长点记性”。
曾经看过一条新闻,8岁孩子将油漆涂满路面,父母立刻陪着他刷地三天,终于将人行道清洗干净。

这个过程中,孩子从犟嘴到看见后果,再到动手弥补。
三天的熬夜清洗,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牢记“破坏公物不可取”这条行为底线。
其实想要孩子言行举止有底线,最重要还是父母有没有管教的勇气,舍不舍对孩子进行惩戒,让孩子承担犯错后带来的后果。

总结
有的父母面对不懂事的熊孩子,喜欢强调:“他还是个孩子”。
但“他还是个孩子”不能成为我们舍不得管教,或忽视底线教育的借口。
就像文章开头的妈妈,当孩子父亲说要教训孩子一下,她却说“孩子不过是想个电视而已”,完全忽视了如果此时不给孩子教育,孩子将来为了一己之私,可能做出更出格的事情。
养育应该在反思与反馈中纠正,道德与底线中坚守。
有时,父母需要一点狠心。
孩子将来能不能被他人接受,他的品德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都在于父母在他的生命中挥洒下什么样的笔痕。
点击在线
—天赐佳名起名网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