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升是多少斤食用油,夏勇历史长轴中的良渚文化水稻产量

#夏日生活打卡季#

五升是多少斤食用油,夏勇历史长轴中的良渚文化水稻产量

夏勇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稻产量。他表示,游修龄《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根据国内外的各时期农业资料,推算良渚文化时期的水稻产量。耙耕或人力挽犁的收获量可以是播种量的15倍左右,即150斤左右。郑云飞、陈旭高、丁品《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根据地层中植硅体的平均密度,使用公式来测算得到282斤的结果。

五升是多少斤食用油,夏勇历史长轴中的良渚文化水稻产量

接着,夏勇研究员梳理了中国历代粮食及水稻产量。战国中晚期粮食仅仅是216斤,秦汉的时候,实际粮食为260斤,水稻250斤,直到东晋南朝时候,水稻的产量才超过了粮食,到了民国时又回落到了330斤。他指出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背景信息,一是整体气候有变凉的一个趋势,二是涉及到农业技术发展问题。

关于人体每日所需热量夏勇老师根据历年研究表示,先秦时每人每日食米五升,约合40斤/月。则每日1.33斤谷物,约合1730大卡/日,这对占据人口多数的中下层体力劳动者来说,仅能果腹或从事轻微的体力劳动。饿感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肉类吃得太少,缺少动物性蛋白的补充。从先秦乃至到东汉时期,主食以外的辅食,长期都是各种酱类和果蔬。从东汉末年四民月令》中崔寔开展的副业可见一斑。

因此,在粮食产量长期不足的时期,豆类、块茎类植物的采集和种植一直占有相当的地位,以植物性蛋白补充动物性蛋白的不足。除了经济原因,也体现在特定时段的礼法中:非七十以上老者理论上不能食肉,肉食者更成为贵族代名词。这也从反面说明,肉类在古代是长期供应不足的。所需热量基本靠各种粮食——即碳水化合物来提供,因此所需粮食数字自然就高。

五升是多少斤食用油,夏勇历史长轴中的良渚文化水稻产量

据此夏勇研究员回答了以下问题。

1.良渚时期的农业生产在当时占到整个生产体系的多少比重?

他表示,假设劳力为青壮年,每2人每天2方土,则2000人需要连续劳动300天。以每人维持日常所需计算,2000人×1500大卡/天=300万大卡/天。先秦时期每人40斤一个月,已是理想状态,离不开其他食物的补充。按照本文观点,良渚水稻产量不会高于后世,同数据计算,也按40斤/月计算,则300万大卡按煮熟的大米换算为(水米比例为1:1)2.586吨(史前因陶器性能所限,根据现有研究并不能做成干饭)。则生米为1.293吨,正好为十分之一的茅山水稻年产量(此处用郑云飞推算亩产)。则供应2000人做完为期300天的高坝工程,需要至少30个茅山遗址的产量,合计为30×83=2490亩水稻。如果以游修龄推算产量,则需要4681.2亩水稻田来供给。如果按重体力劳动消耗来计算,则至少需要4158—7818亩稻田的年产量来供应这一年所需。实际工程营建中,由于丰枯水位、其他生产生活动,每年可能仅能在农闲即秋冬季才能开展。

2.农业刚刚成规模之际,当时的水稻种植规模和产量可以满足以大米为主食的需求么?

夏勇研究员指出环太湖地区除茅山、施岙和池中寺遗址外,还没有发现其他大规模的稻田和稻谷遗存。有研究认为,良渚时期,人群大规模的实用块茎类植物这种大型的根茎主要由淀粉组成,正可以作为当时大米摄入量不足、需要其他来源的淀粉来补充的辅证。现代营养学认为,以现代人体质维持最低标准每日所需热量为1500大卡。轻度体力劳动者每日约需2500大卡。每月40斤大米,每天能够提供的热量刚好略超1500大卡。所以战国乃至史前,非老者、贵者不肉食。此时的肉食来源,因人群定居点的增加和成熟,主要来自于圈养动物。从战国到明清的长时段来看,人均都需要日食一斤半米,主要原因是缺少肉食、蔬菜和其他辅食更少,只能通过多食米饭来弥补。

3.良渚古城发现的稻谷够吃多久?

他表示以池中寺遗址发现的39万斤稻谷来估算,仅相当于23.4万斤糙米。按每人日食0.5千克即一斤的分量计算,可供641人食用365日。若按每千克大米热量3300大卡(无论是糙米或者精米,不影响热量计算),维持生命的最低消耗1000大卡/日相当于每人每日食0.3千克大米,可供约1068人食用一年。这是纯理论的计算,人不可能完全静止。即使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人体吸收食物同样会耗费一定的热量。若按先秦时期每人每月40斤的指标,可供480余人食用一年。

最后,夏勇研究员总结认为,良渚时期的亩产当以区间值表述,即150~282斤/亩更为合理。良渚时期的水稻上限达到282斤/亩,可能有如下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的气候因素,全新世大暖期由于后世;二是本地区有悠久的水稻耕种传统,有较好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完善、发达的农业工具组合,茅山地块土壤的肥沃和巨大的人力投入。全新世大暖期后段依然相对暖湿的气候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目前还无法衡量。

茅山遗址的研究者通过多点取样以此计算水稻产量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排除了研究者的主观性。但这个产量相比历史时期的数据明显较高,宜作为当时产量的上限。

在历史时期,由于有他处亩产量和前后时期亩产量的比较,相关记载也较为完善,因此可以推测突然增加的亩产原因。但史前时代,显然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勤勉与否”,不为人知的偶发因素同样会极大影响到单个地点的农业产量。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1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