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起名高分名字男孩大全(罗姓男孩子取名100分)

马冻大安罗氏概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上朔至公元一千零三十一年,宋天圣辛未年,熂下始祖崱公次子延公第五世孙文昌公举家从熂下马冻迁徙来同江河畔南岸开基拓业,创建了大安村。文昌公字拱臣,三评事,生于宋淳化壬辰,卒于宋熙宁戊申,享年七十七。葬枧溪柞树林壬山丙向。文昌公后裔,繁衍生息,至今历经980 年风雨,四十代文昌子孙,历练无数变故,拓荒精神,代代相传,奋发创业,造就了当今大安这块钟灵毓秀的福地。

在吉新公路万福桥头南端分路口,矗立着一座高大壮观的《万福大安》冲总门牌,一条宽畅笔直大安大道向东经过村头、井源、桐园,直达朝阳山村,这里就是誉满庐吉两地的罗氏聚居地大安冲。今日大安冲,八九个村坊,村村别致秀美。平川沃土,水源充沛,鱼肥粮丰,交通便利。她养育着四千多马冻罗氏后裔,古人云:“村庄十八个,门楼十八座”。成为当地姓氏大、人口多的名门望族。其中,枧溪、井源、桐园、村头四个村已相连一片,外人分不清村界;朝阳山、龙江和上述四村只相隔几十米。村落相连,体现了大安罗氏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今日大安,欣逢盛世,沧海桑田,旧貌换新颜。绿野千畴,农田高产稳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从贫穷走向富裕,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土砖陋房换成了钢混结构的小院高楼,纵横大安各村的几条水泥大道,四通八达,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大安地处同江中游南岸与吉水县阜田镇相邻的小平原上,村北面的同江清流恰似一条银色的丝带,由西向东,轻歌曼舞,流向皇家坛下,悠然转弯,把源流锁定,变成一个弯月形河床,又缓缓向东。同江岸边,绿柳成阴,芳草萋萋,是牧童的乐园。村南面、东南,起伏的丘陵山脉绵延逶迤从泰山、石崮岭、老虎坑、长家山、朝阳山、面溪山直向雷公岭。雷公岭龙头翘首,泰山龙尾摆渡,形成十里绿色屏障,茂林修竹,如诗如画。山下,沃土千畴,春华秋实,绿波金浪,硕果累累,村民们用辛劳和汗水换来了五谷丰登。村内村外,分布着几十口大小水塘,就像镶嵌在绿畴上的珍珠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历史沿革源远流长

马冻大安,立村于北宋天圣辛未年,也就是宋仁宗即信天圣九年,公元一千零三十一年。经历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历史悠久。据考,清朝时,大安隶属庐陵县六十二都,民国时先后隶属于吉安县塘东乡、麻塘乡。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于塘东区炯村乡。土改时设大安农会,在上世纪一九五八年至七十年代初,隶属万福公社,设枧下大队、井头大队。后“扩社并队”合并为大安大队。八十年代撤销公社组建万福镇政府,大安大队又分为枧下、井头两个村委会,直至今天。纵观《马冻大安罗氏十修谱》记载,自文昌公开基公元1031 年至今已980年,大安发展昌盛,繁衍派生,先后出现了大安、枧溪、龙江、中屋、大屋、屋场、门前、石山、藁塘、长屳山、渔塘、老虎坑、车头、田里等十四个村落。在元朝大德五年即公元1300年左右,由中屋部分族民分徙了桐园、井源,明朝时由枧溪分徙了村头村和朝阳山村。此时大安名声在外,当时庐陵吉水阜田流传“大安十八只(座)门楼”之说,“大安”就是现在大安总祠庵里所在地。中屋、大屋、屋场就是现在龙山,东头靠同江的一片。渔塘在现东头大屋和胡家村中间一片。石山就是现枧溪到面溪山上靠江边一块高地。藁塘就是现五家山后面。长屳山就是现长家山。车头、门前在何处,已无法考证。

大安历史曾出现“十八只(座)门楼”,这是有谱为据,可见当时大安人口众多。自后,由中屋部分族民迁徙到桐园、井源和湖北安乡等地;由藁塘分徙吉水富溪西田村、井源宁德堂;大屋分徙柏祖和井源永思堂。由石山分徙北源乡东溪,由枧溪分徙湖圹、油田乡安溪,由龙江分徙北源乡长溪,由井源庆远堂分徙里公山等村。据不完全统计,藁塘、石山、田里、车头、长屳山、渔塘和枧溪、龙江等村庄除就近迁居如吉安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峡江新干萍乡、新余、赣州兴国于都、景德镇等地,还远迁徙到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福建等省,有的已在各地成为望族。

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我大安罗氏,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据柏祖提供的《大安罗氏宗祠主屏合录》记载,自文昌公于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 年开基以来,涌现了一代代名臣学士。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各朝代共出探花1 名,解元1 名,进士22 名,士大夫28名,文林郎知县等各种同级职务36名,大学士48 人,登仕郎46人,还有获得九品冠带100多名。可谓“钟灵聚文气,毓秀出良才”。

历史兴替,村落兴衰。至解放前公元一九四九年大安的经济文化已很落后了,单从文化教育而言,当时的小学毕业生就很稀有,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人尤如凤毛麟角。“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给大安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十年,历史一瞬间,大安的文化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今,适龄儿童均接受国家义务教育,普及了小学教育。95%以上的青少年已读完初中,60%已读了高中或中专,很多大专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出自普通农家,山乡村野,飞出了一窝窝金凤凰。本谱《当代功名录》和各村族谱《文化人名录》均有记载,族民整体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人才济济,今非昔比。

启蒙教育长足发展

公元一九四九年前,国立大安小学规模很小,比较富裕家庭儿童才能上小学。适龄儿童主要在本村办的私塾就读,俗话说:“读土馆”,授课内容:“三字经”, 《大学》,《增广贤文》等。但是上土馆的人也不多,那时,能在国立小学毕业的人就是村里的秀才了。解放后,由过去的一所小学,增加到两所小学,即大安小学、枧下小学。大安小学在八十年代已成危房,是村头宗亲旭东从省有关部门先后争取资金计6万元,把它重新建起来,让孩子们坐上了新教室,有了新校舍,这所新小学即为现在的大安小学。活泼的幼儿进了幼儿园就地接受启蒙教育,春苗茁壮,桃李芳菲,从此,扫除了文盲,启迪了愚昧,提高了文化水平,开创了文明新风。

兴修水利旱涝保收

解放后,村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终因小农经济,势单力薄,无法抗拒水涝旱灾。旱情一来,那些“望天坵”就有种无收,水灾一到,“低洼田”禾苗淹死,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族民生活不得改善,摆脱不了贫穷。

“穷则思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兴水利,建水库,筑堤防,修灌渠,大安各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先后修起了东塘水库,老虎坑水库,大坑水库。此外,青壮男女劳力在县统一调遣下,打起背包扛起锄,战斗在兴修水利的第一线,参加全县兴修银湾桥水库、坤溪水库、官溪水库、江口水库等,他们披星戴月,忍饥受冻,靠手挖肩挑,战天斗地,为兴修水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流经我大安的灌溉渠道就是江口水库的江南灌渠,长达几十里,由塘东经同家渡槽到麻塘过圳上、下肖穿过吉新公路,沿着山势,弯弯曲曲至泰山又转入平川农田,经朝阳山直到雷公岭下,注入同江。农田水利的建设,给农业、农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再也不吃“返销粮”,还有余粮卖国家。粮食的高产稳产,并没有让村民满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又在平川土地上开始了田园化建设,平整土地,规划了四条机耕道,陌阡排列有序,有的田块方如棋盘,水田改排灌为沟灌,节约了水资源。九十年代,村民购买了农机,进行农业机械化作业,确保粮食丰收,果茶高产。

公路联网四通八达

为解决大安冲里行路难的问题,早在一九七零年,宗亲柱才任万福公社党委副书记时,规划了一条宽畅笔直的大道,这条大道起点吉新公路桥头经村头、桐园、井头、五家山通往终点朝阳山,此路现取名为大安大道。大安大道经过泰山和胡家时另分村道,到了村头一条向北通往东头、龙山的路,取名为彦光路以纪念中屋基祖彦光公,一条经井头直通枧下文昌公墓地前的路,现取名为文昌路以纪念大安基祖文昌公。过井头到五家山村向北一条通往枧溪东面直到枧下小学边的路,现取名为彦章路以纪念枧下基祖彦章公。由枧溪通往面溪山上的路名为枧溪路。几条大路联网,四通八达,大大改变了大安行路难的困境,给大安村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

2006年,宗亲柱才,旭东为争取政府立项投资每公里12万元修建水泥路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村村通水泥路,枧溪、井源两个村委会号召众宗亲捐资三万多元。柏祖水根为修水泥路争取财政拨款三万元,枧溪水根 争取财政拨款一万元。这些宗亲,身居外地,情系桑梓,尽自己努力,惠及乡民。道路的畅通,为村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家称赞这些路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大路。

科技兴农高产稳产

大安座落平川,绿野千畴,但因人多田少0.8 亩/ 人平,解决吃饭是个关键问题。此问题不解决,谈何发展农业经济,如何走出贫困,提高粮食产量,出路在哪里?科技兴农,是致富之路。随着农业用水问题的解决,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改旱地为水田,改一季稻为双季稻,改低产田为高产田,改单一种植为多种经营,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从湿润育秧到板田育秧,从低产品种到引进推广高产品种,几十年不断探索实践,科学种田的路子越走越宽。粮食单产从解放初期亩产200多斤到现在亩产1500斤,粮食产量翻几番。以粮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渔业、牧业、林业、果茶业、副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富裕劳力外出务工,从事个体商业,兴办民营企业,开店办厂的人越来越多。部分族民有轿车,有楼房,有企业,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民风民俗纯厚朴实

先祖余风,纯厚朴实,族民文化,世代相传。大安村民,热情好客,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知道对方是姓罗,就改口称对方为“本家”。如知根知底是同乡,就称“家门”,这些称谓有别于“老华”。“罗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体现出宗亲宗情,让外籍罗姓来到大安有宾至如归的亲近感。大年初一,喜庆春节,村民互相拜年,进门前,口么喝一声:“贺喜哟!”相互作揖问候,晚辈还要行跪拜礼。然后请客入坐,端出果盘,递烟敬茶。小孩来拜年还可带走“年果”,就是花生、豆子、蕃薯片以及糕点糖果。敬老爱幼,孝悌恭亲,朴实无华,亲情融洽和睦。

作为外姓人家的女婿,亲戚之间的礼仪更是厚重,每年三节端午、中秋、春节做女婿的都要向岳父母家“送节”,礼品讲究“三生”,所谓“三生”就是鸡、肉、鱼,还有烟酒、糕点。女婿半子,尽人子之孝,孝敬岳父岳母,农忙时,女婿还要去岳父家帮工,亲家和谐,亲情相融。

欢庆春节,承传我国龙文化精神,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安村民出大龙灯,小龙灯,还有狮灯,热闹异常。大龙灯长有81 座或121 座,小龙灯一般9 座,狮灯也由十多人组成。大锣大鼓开道,大龙在前,小龙居中,狮灯殿后,小锣鼓压阵,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势转来转去,变化多端;大龙表演后,紧接着是小龙表演,9 座小龙在空中翻腾飞舞,真有腾云驾雾之威;最后狮舞表演,朴、翦、窜、跳,活像狮王争霸。精彩表演结束后,彩龙就进入村民家拜年,受拜的人家,又是放喜爆,又是送“红包”,诚表谢意。龙灯喜受村民欢迎,大家载歌载舞,欢庆春节。

农民剧团活躍乡间

公元一九五一年冬,翻身后的大安冲村民,利用业余时间,组建了一支农民业余剧团———大安农民业余剧团。由枧下裔孙谋贻任团长,井头云林任副团长,剧团成员都是各村爱好文艺活动的村民,他们是枧下的谋贻、舜传、新姑女、冬芽仔女、星辉、武传、文辉、彪传、经修;井头的水姑;桐园的紫珍、莲英女、甲林、蠢仔;朝阳山的瑯泉、文泉、秀发、苟仔。龙山的草仔、顺云等。主要演员是舜传、秀发、新姑女、冬芽仔女、水姑仔女等。在农会的领导下,利用冬闲和晚上时间,排练节目,节目内容政治意义较强,有配合抗美援朝运动的《送子参军打美帝》、《血债要用血来还》;有配合婚姻宣传的《文化担子是良媒》以及古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支农民剧团活躍在大安周边的村里乡间,他们的演出涉足到吉水阜田,安福瓜畬,吉安县油田、花桥、安下、北源等地。周边村落派人来请剧团演出,有时还安排不过来。健康的剧目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一九五三年还代表炯村乡参加在吉安余家河举行的吉安县首届农民剧团汇演,并获得了奖状。千年历史的大安,马冻罗氏经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史积淀厚重,深邃。要发掘、表现、歌颂的东西太多太多,本概述纵然有千言,也只是挂一漏万,错讹之处难免,请宗贤宗亲批评指正。

盛世修谱,谱赞盛世。新中国的成立,农民翻身作主。尤其是改革开放,政惠三农,大安村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国强民富,国泰民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搞活经济,建设新农村,开拓创新,齐奔小康,大安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马冻大安罗氏枧溪三十五世裔孙文光敬撰

马冻大安罗氏宗谱序

国有史,地有志,家(族)有谱,是古今通例。国有史则可以史为鉴,而家(族)有谱,且常续不辍,则可使族人世系不紊,长次辈份有序,宗络承继相属分明,族间贤能者之勋绩昭彰不泯,不以世代久远而忘记,不以迁居异地而失续,溯祖而知源于一脉,下沿而知一脉相传,使族人恩谊笃厚不绝,世代绵延。瞻视谱卷,宛如并世相亲,同堂共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长盛不衰,与时俱进,实乃有赖于续谱之功德。尝闻一句古语“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由此而起,祖辈之功德是后代的精神财富,子孙继承则能永保发达兴旺。然而没有谱系,祖宗之功德不能记,没有记载,子孙无法继承,所以族谱之及时续修乃是尊祖敬宗、承先启后、分清支别、慎终追远,是有关全族神圣庄严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对族谱一事应从灵魂深处有个正确的认识。我马冻大安罗氏有谱以来,曾续修过十次,均有谱序载之其详。至今支脉不紊,世代清晰,使我后辈有据可考,有章可依。这是我族若干前辈机智明敏及时操劳尽力为族负责之功绩。现距我族上次修谱1947 年已逾63年,其间风俗变化甚大,社会发展飞速,人事更替较繁,户口增益也多,甚至还有失谱者,若不及时续修,实有失续之危险。鉴于此,续修族谱乃是当前我族刻不容缓之大事。

据史书记载,罗姓源于古罗国,是采用封国名而得的姓。罗姓来源有二: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到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遂以国名“罗”为氏。2、出自他族或他姓的加入而形成。自古以来,我罗氏乃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一大姓旺族。在宋朝编的《百家姓》近500 个姓氏中,罗姓居第75位,近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认定,我罗姓名列前20个大姓之中。江西罗氏是中华罗氏中的主干之一,是江西姓氏中的大姓,从汉至今已有2200 余年的历史。而其中吉州更是罗氏的大本营。我始祖崱公,居庐陵化龙乡折桂里戡村,现吉水县阜田镇熂下。公元845 年十九岁时武宗会昌乙丑科考擢进士,授翰林学士,迁工部侍郎,官至节度使,卒葬桥下时岗,西山艮向。配王氏,葬东塘屋左手坑内,坤出甲向一云大晗坑。

我马冻大安罗氏源自豫章,受姓始祖珠公之34 世孙崱公,崱公字山斗,号大时,生于唐朝宝历丙午年公元826 年。崱公生三子,长子宗超,为东塘派祖,次子宗延,为马冻派祖,三子宗达,为秀川派祖。崱系六世孙文昌公于公元1031年携全家从吉水熂下马冻到大安开基,带领全族宗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奋斗拼搏。至公元1300 年,“大安冲”已发展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鼎盛时期,号称大安十八只门楼。据我十修族谱记载:我族始祖文昌公的后裔已分徙吉安、吉水、峡江、安福、萍乡、赣南、永新、新干、湖南、广东、湖北、四川、河南、福建等省、市。文昌公的子孙已遍布天下,参加本届重修族谱的就有文昌公位下九世子孙三个公的后裔:一是谏议大夫辅之公的后代,二是奉政大夫宗固公的后代,三是鸿矑序班宗国公的后代的十五个支派。现整个大安罗氏的人口大增,据不完全统计,全大安罗氏的总人口已达一万余人,自我支祖延公以来,凡四十世,文明昌盛英才辈出,不乏英明有识之士,地方文化先导之明绅,于今则更见子孙昌盛,人文蔚起,晚生辈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者,在学术研究上初露锋芒者,皆大有人在,此非唯大安之山水钟毓,亦赖罗氏贤裔之自强不息也!

鉴于此,柱才、文光、宣发等宗亲提出重修我马冻大安罗氏族谱,提议一出,立即得到广大宗亲的一致赞同。为重修族谱,他们多次商议,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以第十次修族谱为基础,先专程上南昌聘请旭东、柱才二位在省里工作多年,现已退休的老同志为主修、顾问,随后,于2009年4 月初,又以枧下、井头、吉水富溪西田、柏祖安下等几个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名义邀请马冻大安罗氏各村堂代表一起商讨有关修谱事宜,成立重修宗谱编纂委员会,制定了《实施方案》,编写印发了十期《大安谱讯》,下发了五个《通知》,对“马冻大安罗氏”的修谱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使修谱工作进入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阶段。不久,整个马冻大安罗氏异居各地的宗亲随之先后设立相应组织,蜂起撰史、修谱。

为叙源流,志祖德;述宗功,辑世系,辨亲疏,序长幼,在我族干部文光、宣发、军发、德斌、木保、伙苟、水泉、仁光等带领下,在马冻大安罗氏全体族民的大力支持下,有旭东、柱才、军发、鸿厘、细初、俊根、平洋、七银、水根、罗文、桂根、笃生、德明、德安、春香等各位在外地工作的族亲鼎力相助,有谱局文光、宣发、鸿厘三位宗亲的尽心尽责,积极组织筹划族谱的续修工作,不仅开局快,而且进展非常顺利。所有被推选参加修篡族谱工作的族民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们参阅老谱,查明支谱,远联近访,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考证源流,理清脉络,做到讹者证,缺者补,晦者明,烦者删。其头绪之纷繁,工作之复杂,任务之艰巨,并非外人所能体味;敬业精神之强,奉献精神之好,应为全族民所敬仰。经过短短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将新谱呈现在广大族民面前。说得上是:呕心沥血,劳苦功高,众心所向,众望所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也会赞许不绝,赐福有加。

族谱玉成是马冻大安罗氏的一大喜事,一大好事。它不仅了却了我族民长期以来的美好心愿,而且为族民资治存史,传经育人提供了一部良好的教材。这也是对先辈的殷殷回报,对后世的圆满交代。切望我罗姓后人以新谱为范例,承前启后,发扬传统,爱国敬祖,严教子孙,奋发进取,服务社会,身体力行,不负众望,为谱写马冻大安罗氏新谱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祝愿:后世繁荣昌盛,子孙永享安康!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染翰操觚,强作谱序,以留后辈,错漏之处,尚希纠正。谨序。

崱系三十六世孙柱才敬撰

枧溪村族谱序

夫国之有史,家之有谱,世代相传,蔚然成风。南宋宰相文天祥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世系派焉得而混哉。”谱牒是记载一家一姓之源流分支、人口、人物的世系表籍,可以明世系,别亲疏,长幼尊卑,一目了然;是姓氏宗族文化、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是地方典志的一个补充。

2009年仲春,宗亲柱材倡导续修《马冻大安罗氏宗谱》,此乃文儒之智,崇宗之举,担纲之勇。今逢盛世,赐我机遇,续修族谱,当务之急。我与宣发积极参与,制定《实施方案》,统筹策划,落实修谱事宜,此举得到大安各村宗亲的积极响应。2009年4月在大安小学召开了大安冲族民代表大会,成立谱局,具体实施,各村互动,谨慎运作。

《马冻大安罗氏族谱》第十修谱牒记载,我枧溪罗氏源自马冻大安开基祖文昌公位下,大约公元1150年,文昌公之玄孙,崱系九世奉正大夫宗固公第三子彦章公,择吉地枧溪开基拓业,至今860多年,三十代繁衍生息,人口达到1200余人,成为大安冲开基最早,人口最多,村落面积最大的望族。

纵观我《马冻大安罗氏族谱》第十修族记载,彦章公生有五子,长子曰嗣昌,在枧溪传十七世,其后裔早已分徙至湖南、广东、河南等地,有的已成为望族。次子曰嗣通,系下枧溪老虎坑,朝阳山派祖,崱系十八世孙悦超公的4个儿子于公元1478年分徙朝阳山开基,现还有一只仍在枧溪居住,属下枧溪派。三子嗣忠,系上枧溪村头派祖,其后裔崱系十五世孙云祥公,约公元1340年分徙村头开基。嗣忠后裔,崱系二十一世隐尧,隐崑两兄弟约公元1520年开始分为仁礼堂、余庆堂,同居上枧溪西、东两处,四子嗣崇公居枧溪,系湖塘派祖,嗣崇的曾孙宜则公崱系十三世,约公元1200年由枧溪分徙朱家坊旋徙湖塘开基。彦章公第五子嗣光公居枧溪系安溪派祖,嗣光公的儿子尚义公崱系十二世,约公元1180年由枧溪分徙安溪开基,当今的枧溪仁礼堂、余庆堂和由枧溪由己分徙的朝阳山、村头、湖塘、安溪四个村庄,皆为风景优美,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人才济济的望族。

我枧溪村,坐落同江平原,凤光秀美,前有远山后有清流。同江柔情如练,村北飘逸淌漾,雷岭逶迤似龙翘首腾空飞翔。平川沃土稻丰产,遍山油茶果飘香。尧天盛世、善政惠农,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小院琼楼,鳞次栉比,家用电器,登室人堂。油路宽阔跑奥迪,手机网络引客商。枧溪村民,创业致富,邻里和谐,生活安康。今日之枧溪,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枧溪族民,村风淳朴,恪守祖训,尊师重教,培养新人。治贫治愚,人才辈出,有公务政要,公司高管、科技尖兵,军中勇士,种田状元,致富能人….新谱人才名录篇均有详述,在此不作细议。他们为国建功立业,为家乡增光添彩。后生可畏,我相信枧溪罗氏后代,将与时俱进,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业绩。

本届修谱,改革了上届谱体式,采取了“记叙式”和“吊线式”欧苏两种谱体并用,即节约了篇幅,又便于世代接龙,新谱信息量大,编排新颖,即保留了老谱风骨,又讴歌现代文明,图文并茂,世代昭穆,伯叔兄弟相属,长幼尊卑有序,支分组合明晰,便利阅读,便于查考。

新谱“贯通古今”,时空跨度大,编撰任务繁重,两位宗亲宣发、七银,废寝忘食,辛勤笔耕,几易其稿,历时两个寒暑,终于脱稿付印。新谱出版,奉献给我罗氏家族,这是我枧溪宗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枧溪族民文化生活的一件大喜事。

我作为本届续修谱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学识疏浅,冒味地写了以上感言,献给我村列祖列宗,伏折灵鉴。同时,敬请宗贤宗亲不吝赐教,此乃晚辈幸甚,且由衷感谢。

谨序

三十五世孙文光敬撰2010年8月8日

枧溪村概述

枧溪村.现名枧下村。隶属于吉安县(庐陵)万福镇,是原枧下大队.现枧下村委会所在地。地处万福镇的东面,同江河之南面、大安冲的北端:东面有神山,石山等大片肥田庆土再东有丘陵面溪山、雷公岭、大禾垢.跨山与吉水县阜田镇辖地几个村落接壤:南与井源(井头)村相接.稍远与朝阳山、五家山、藁塘、桐园、村头等同胞族友为邻:村西与龙山、东头、大屋、胡家儿村为邻:北临同江河,滔滔同江水从西向东奔流不息。

枧溪地势低洼,东、南、西山坡上及田野间的渭润溪水汇集于“长圳”。村庄周围的十几口水塘水圳申连-体,形成一 条长长的“水枧 ,”绕村庄转了一大圈,汇入“长圳”,把人文鼎盛的风水宝地圈留其中故名日"枧溪"。枧溪恰如原来村后屋背的参天古樟,根深、干粗、枝繁、叶茂。

罗氏第十世孙彦章公独具慧眼择此吉地开基拓业,发展壮大。村庄东面靠青山面溪山,松杉常青,雷公岭高昂向上似龙头,面溪山山势起伏似龙身,好像-条苍龙,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北有密林绿水,一条弯弯曲曲的同江河自西向东在村后流过,流水潺潺流向奔江山下,流向皇家坛下,流向远方。江岸边的沙州上,柳树依依古樟巍巍,灌木丛丛,绿草茵茵,江凤吹拂.知了鸣叫,树影婆娑,是孩童放牧捉迷藏的好去处。沙州长廊就像一幅绿色画卷一起一伏,一曲一弯伴着同江向东展开 ,韵味无穷。

枧溪村,坐北朝南迎瑞气,依山傍水聚文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宜耕宜居之风水宝地。 纵观千年历史,仍留第十一世孙嗣通、嗣忠后代千余人,繁衍生息三十余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枧溪成为大安冲的一大望族。

枧溪随着国运的昌盛而昌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有枧溪人早出晚归耕作放牧通面溪山上达吉水阜田街购物品茶的村中心枧溪大道;有村前头开基祖墓前经井源村通大安大道的文昌路,有经枧溪村大道经坊牌圹里向南经藁圹、 五家山与大安大道相接的彦章路。枧溪大道和大安大道相联,绕经五家山井头、桐园、村头和吉(安)新(余)省道相接,这是大安族民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道,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大道;这几条大道(路)的建成,通向四面八方,开创了村民以车代步、下田耕作赶圩购物、品茶休闲的历史。大安族裔柱才旭东情系桑梓,惠及乡民,为修此路作出了卓越贡献,还有上百族民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公社组织村民修筑了江口水库,并在下游同江口至枧溪下江边经麻塘圳上、岭下、泰山、桐园、井头绕朝阳山等村庄、良田修建了万福江南片灌溉渠道,与老虎坑水库大坑水库共同灌既着大安冲几千亩良田,使得禾苗苗壮,五谷高产,养育着大安罗氏子孙。

枧溪的北面.桥边该桥七十年代已倒塌经江下州上到油榨下修筑的枧溪防洪堤,她犹如一条青龙,守护着枧溪州上的上千亩旱地和水田,使之旱涝保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变,粮油瓜豆应有尽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在附近几个乡,镇、村庄,流传着‘坛下萝卜枧下蒜的口碑,’枧下大蒜独具特色,蒜干蒜叶肥嫩,蒜头粗社,久煮不散,味香辣淡而闻名乡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大队党支部书记吉祥公和大队长发财公的领导下,族民万传公等人积极倡导下,全体村民齐动员,齐心协力,克服重重阻力,上油田山,扛木料.自己成手烧砖、墙,兴建了枧下大礼堂和枧下小学,使得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上学,为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创造条件,作出了贡献。

十八世纪修建的枧溪村余庆堂罗氏宗祠,由于年久失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倒塌。农历庚寅年正月2010年,在村上年轻人的倡导下,由木保现任村主任牵头,各房族民鼎力相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按上谱人数每人集资伍佰元,不足部分由爱乡,恋乡名人志士捐资助祠,另有一批热心族民通力协作,于2010年底竣工。使我们的族民有一个敬祖崇宗,宗亲相聚的大华堂,兄弟手足情深,族民大团结。

2010年,由族民宣发牵头操办,村委会协办,在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11年为办起了枧下村“农家书屋”,让村民读书看报,娱乐休闲不出村,就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钟灵愉墨香,就秀出贤良,枧溪代代出人才,开基祖彦章公的父亲宗固公就是奉政大夫。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黄埔军校毕业后任新干特派员、红军指导员的瑯珍公和以瑯珍公为首的十四名族民参加红军,在第二次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它们的英名永垂千古。有红军老战士,解放后历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的传保公。有在民国任过乡长等职,热心为村民办事的谓南公,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法官有行公。他们在枧溪村历史上留下了闪光业绩。现在枧溪村更是英才济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在报国的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行政职务:厅级干部、县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几十人之多,在科技教育卫生战线上获得高中级职称人才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柱才、秋帆、文光、七银、细初、宣发等,在七十年代有俊根、生根,海洋等。在八十年代有俊成、东洋,瑞华、毛仔、和初、柏金、安平、伙根、菊根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更多的子孙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学习,成为有现代知识的博士、硕士、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了闰苟、和初,建华、细苟、桂(贵)洋、秋根景辉次子等一批中、小企业家。枧溪子孙,头角峥嵘,传承祖训,效法楷模,张帆远航,搏击风浪,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枧溪得天时获地利,山美鱼肥,鸟语花香。村前及周围有水塘十几口:莲花水塘,大水塘、坊边水塘,李家水塘、仁礼堂水塘、仁瑞水塘、下家下水塘、深水塘、中间水塘、门边水塘等,山地山林有:江下州上柳树林带、下江边柳树、桑树林带:面溪山、雷公岭及坑里大禾拞、老虎坑、瓶皮岭、甑中塘里等。

根据林业三定记载,枧溪有山林2720亩;洲上、下江边柳林1000余亩;农田有570余亩、旱地近200亩;水塘47亩、水库水面55亩。

村民住宿条件大为改善,新屋楼院鳞次栉比,坐落有致,土墙陋房成历史,家用电器器人室堂,四世同堂乐天伦,三餐米酒醉飘香。据不完全统计:住房面积人均超50平方米,是解放初期10倍。枧溪村民安居乐业,富奔小康。

从农村走向城市,乡村城镇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枧溪人有近二百人外迁发家致富。迁居湖南衡阳的有益传、孟传,恢传及后人,迁居景德镇的有光辉及后人,迁居南昌的有柱才,俊根、细初,玉明、伙根,牛根及后人、迁居萍乡的有懋财,柏金兄弟及后人,迁居新余的有和初兄弟及后人,迁居赣州的有小青及后人,迁居青原区青原苑的有建华、清华、细苟其及后人,迁居吉州的有发瑞、水根,文光,海先、春生,晓良、秋根及后人,迁居惠州的有秋冬及家人,迁居定南县的有菊根及后人,迁居敦厚的有火香、爱华,冬生、金根、炳根、水保、宣发、生根、闰苟及后人,迁居安福平都车谷的有柳生及后人。这些后裔融入城市,为乡村城镇化做出了贡献,也是大安族民的骄傲。

枧溪人寻根问祖,不忘祖宗,不忘祖籍的优良传统不能变,也不会变。每年的清明节,外迁出的宗亲不远千里不约而同回家乡祭祖就是明证。我倡议,每年的清明节这天,对回家乡祭祖的远道宗亲尽兄弟情谊,热情接待,让回乡祭祖的宗亲倍感亲切,养成良好的族风。 在外入籍的宗亲也会乐意为家乡的公益事业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惠及桑梓。

枧溪,马冻大安罗氏的望族,美丽的家乡。展望明天,在枧溪这块沃土上,山更青,水更绿,人更旺,族业更辉煌。

三十七世孙宣发敬撰 2010年八月

马冻大安安溪罗氏

我安溪村,世居吉安县油田镇与吉水县阜田镇高村村委会毗邻处,四面群山环抱,村前涓涓溪水源远流长,村后巍巍矗立的金华名山雄伟壮观。东:巍巍耸立的金华名山向北连绵不断,直接理大坑、东瓜岭、葫杓形等山脉。西:满目青山的狮形、虎形、蛇形,直至犬形,山山相连。南:群山峻岭的江背山、虎形、盆形,吊鐘形山脉。北:与江下村、下枧曾家村接壤。实乃是风景优美,地肥物博的风水宝地。

自崱系十二世尚义公开基至今已有815 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朝代,勤劳淳朴的安溪村族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顽强拼博,锐意进取。开拓了安溪村的基业。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历代的安溪村族民的沥尽肝胆,含辛茹苦、奋力拼博,使安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自尚义公开基以来我历代安溪村族民,为了民族的复兴,历史的进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辈们的辉煌业绩是我们后辈的自豪。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我安溪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推翻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据记载自1927年以来,为国捐躯的烈士6人。烈士的英雄永垂不朽。现将他们的英名恭录在《革命烈士英名录》中,让我们代代子孙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精忠报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安溪儿女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爱岗敬业,鞠躬尽瘁,辛勤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一批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还有一批在安溪村领导族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使今日安溪村旧貌换新颜的基层干部村书记、村主任6人。自1949年以来,副科级以上干部有1人。其中副县级以上干部3人。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现将他们的芳名登录在《当代文化人名录》中作为楷模,供后人学习。

我安溪村位于吉安县油田镇,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罗氏乃是大家族,素有“诗书传家”的美誉。罗氏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宗族的荣耀,发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终学有所成,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参加修谱715人中。中专含高中人数74人。大专学历人数57人。大学本科以上人数24人,其中研究生2人。获硕士、博士学位7人。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12人。我们特在《当代文化人名录》中详细介绍,供后辈学习。本届修谱启动工作恰逢祖国六十华诞,凭借举国欢庆的大好形势续修安溪罗氏族谱真是盛世难逢。今年我安溪学子再创辉煌,3名罗氏子弟金榜提名,为安溪村罗氏十一修谱牒增添光彩。

盛世尧天,续修族谱实乃族民的荣幸。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壮举,愿我村族民同心同德,科学兴村,为振兴安溪村再立新功。

安溪村族谱序

树有根,水有源。寻根问祖,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之美德。国有史册,地有方志,家有谱牒。有史册方知朝代变革治乱兴帮;有方志则知风情风俗,人文地理,正本清源;有谱牒则知姓氏历史,世系昭穆,利于寻根问祖。由此观之,国史方志,谱牒皆必不可少。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安溪村罗氏族谱》第十一修编纂工作成功告竣,新谱即将与罗氏子孙后代见面,这是我安溪村族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令人欣慰,可喜可贺。

罗氏乃中华民族中的一个旺族。罗姓是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大安罗氏源自崱公次子宗延公位下马冻派系,故称马冻大安罗氏。始祖崱公字山头,号大时,生于唐朝宝历丙午年公元826 年先居豫章今南昌市后迁吉水火气下村。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音律,善诗词,懂兵法,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十九岁时公元845 年唐武宗会昌乙丑科考、擢进士、授翰林学士,迁工部侍郞,官至节度使,宽惠爱民,政绩卓著,吏畏民怀,期满考绩,百姓遮留之。崱公见吉洲风土之善,遂安家于此。成为我大安罗氏始祖。崱公生三子,长曰宗超,为东塘派祖;次曰宗延,为马冻派祖;三曰宗迏,为秀川派祖。大安罗氏属崱公次子宗延公后裔马冻派系。我安溪村罗氏,源自大安枧溪村。

安溪村座落吉安县油田镇与吉水县阜田镇高村村委会毗邻处。四面群山环抱,村前滔滔溪水源远流长。村后巍耸立的金华名山雄伟壮观。遍山绿树成荫四季长青,山下千亩良田旱涝保收,夏秋两季,金浪滚滚,稻花飘香。常年百花开放,百鸟争鸣。可谓鸟语花香,万物生辉的风水宝地,自古至今有传说:“走遍天下难谋安下”的佳话。安溪村又名安下村隶属吉安县田镇管辖。自崱系十一世嗣光之子尚义公由大安枧溪村迁徙吉安县安溪村开基时间约公元1180年约83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世世代代的罗氏子孙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锐意进取,开创了物阜天宝,人杰地灵的新天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当今安溪村人才辈出。村貌靓丽,道路畅通,生态平衡。新式的小楼房排列整齐,家家安居乐业,人人欢声笑语,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据这次修谱统计,参谱人数726人。其中男330人,女396 人。文化层次统计,中专(含高中)文化程度78 人,大专以上学历57 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4 人,获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的9人。行政人员1人,行政副科级以上1 人。副县级以上3 人。获各级技术职称的人数越来越多,据本次修谱不完全统计,高级工程师4人,其中许多人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战线,政法部门以及企业单位担任要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为祖国人民贡献聪明才智,谱写新篇章。由于十一修和十修族谱的编纂时间相隔62 年之久,尚有为数不少的在外工作的族民,由于情况不明,居住地址不详,联系困难等原因,“当代文化人名录”这一项无法进行详细统计和表述,致使可能出现漏登现象。在此,表示致歉。

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编纂的目的在于追溯祖宗源流,缅怀先辈功德,实事求事的续修族谱,力争十一修与十修之间准确接龙,启迪后人世代相传,做好族谱续修工作乃传承和发展我宗族文化建设的大事。我坚信勤劳淳朴的安溪村族民,一定能继往开来,励精图治,务实创新,把更新更美蓝图,更加辉煌的业绩载入今后历届的谱牒中。我遵循族民的重托担任组织编纂十一修谱工作,因本人才疏学浅,力不从心,只凭自己力所能及的精力和水平与峻太、蔚本、文邦几位编修人员一道朝夕相处,同心协力,不辞辛苦,克服困难,历经半年多,终于成功搁笔,现在族谱即将印制成册,深感欣慰。

新谱出版,敬献于列祖列宗,伏新灵鉴,仰惟列祖赫声翟灵佑啟罗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期待我宗亲观此族谱油然生孝悌之心,父慈子孝,兄弟同心,亲友和谐,睦族敬宗,思源报本发扬光大我宗族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再创辉煌。

谨序

三十六世孙赏仁敬撰

马冻大安湖塘罗氏

山有其脉,水有其源,树有其根,族有其谱。为追溯祖宗渊源,缅怀祖宗功德,激励后人奋进,我湖塘族民在宗亲柱才、旭东等人的倡导下,在《马冻大安罗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湖塘罗氏族谱》第十一修的编纂工作,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告竣。这是我湖塘族民隔60多年,修谱史上的又一件盛事,我湖塘宗亲,民风淳朴,文风蔚然,时当大安修谱,始终鼎力相助,竭力支持,尤其是三十二世孙廷桂公,时任清政要员,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马冻大安罗氏族谱第九修》谱作序,为我湖塘族民争光添彩。罗氏乃中华民族中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名列全国姓氏前20 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马冻大安罗氏立基至今有980多年的历史,若君想知罗氏渊源,请拜读我马冻大安罗氏历届之谱序,第十一修大安罗氏宗谱《文献篇》已全文刊印,恕此不作详述。

我湖塘罗氏属马冻崱系十一世孙嗣崇公湖塘派祖之孙崱系十三世孙宜则公湖塘开基祖派系,公元约1200年,宜则公携家人徙居湖塘立基,披荆斩棘,开山平地,艰苦创业,宜则公子孙们承继祖宗传统,世代奋斗,用聪明和才智,用勤劳和勇敢创建了湖塘福地。

今日的湖塘:山上林木苍翠,山下稻穗金黄,石碑墨宝存古风,小院琼楼醉香。盛世明政惠农,丰衣足食安康,手机宽带连五洲,花簇砼路芬芳。好一派新村景象,田园风光。兴逢盛世,续编族谱,当尽心尽力,追求完美,由于第十修族谱距今时隔62 年之久1947年———2009年,在做到史料详实,困难颇多,为不遗漏,不出差错,上无愧于祖宗,下不负于后辈,《湖塘罗氏族谱》在卅四世孙啟学的主持下经卅四孙啟辉竭尽全力编纂,新编族谱虽已完成,但因本人才疏学浅,总感不尽人意,心惴不安,如有不当之处,请列祖列宗宽宥,同时敬请宗贤宗亲,不吝赐教。

本届谱牒编排模式推陈出新,采用横式普体式叙述,把第十修内容全部抄录,做到新谱和老谱准确衔接,另外,还依据史料,另纂《历代功名录》和《当代人物志》、《当代文人名录》,详细反映我湖塘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意寓彰显其功,弘扬其才,启迪后人,效行先贤!本届谱牒分《湖塘罗氏血脉世系一览图》和《湖塘宗族世系录》两大部分。

一、《血脉世系图》用线谱连接勾画,让我族民一目了然,欲寻祖宗,据谱认同。

二、《宗族世系录》含《历代功名录》和《现代人才录》,让我族民敬仰列祖列宗的辉煌,

展望现代人才辈出的靓景,激励后人发扬光大,锐意创新之精神。新谱纂成,敬献于列祖列宗伏祈灵鉴,仰惟祖宗赫声濯灵,佑启我罗氏子孙,千秋万代,兴旺发达,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谨序

三十四世孙啟辉肇凤撰

马冻大安井源罗氏

井源村,现名井头村,隶属于吉安县万福镇,是井头村委会所在地,地处万福镇东面,同江河南面,大安冲正中心。东面与朝阳山隔田相望,南面与桐园村相连,西面与村头相接,北面与枧下相融,与龙山相望。可谓群星灿烂,耀相辉映,和谐共荣。

井头村,地势平坦,巷道整齐,大安大道、文昌路贯穿东西南北,庆远祠堂雄伟壮观。人居面积由过去的人平10多平方米到现在的人平50多平方米,上百栋钢筋水泥洋楼宽敞明亮,造型别致,坐落有方,犹如走进一个现代气息的乡村小镇,村民的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欣欣向荣。

井头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村中古井清沏甘甜,泉水源源不断,供养着全村上千村民的生产、生活。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龙脉之水,生命之水。门口的大水塘,像镶嵌在村前的一面大明镜,肥鱼逐浪,群鸭戏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屏。参天古樟傲立在村的西面,枝繁叶茂,挺拔苍翠,佑护着全村族民人丁兴旺、代代安康。山青水秀、地肥人美是井头村的真实写照,坐落在青山苍松环抱中的老虎坑水库碧波荡漾,鹳鹤沐浴,水凫

交颈,好一幅山水画景。江口水库干渠、支渠环绕田间、地头,灌溉着全村几百亩良田,旱涝保收,粮食产量由解放前亩产300-400斤提高到现在亩产2000 斤,纵横交错的机耕道、人行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极大的方便。二千余亩山林汇成绿的海洋,一望无际,山上鸟语花香,山下菜绿稻黄。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井头村个个勤劳、智慧,几百村民在外辛勤务工,为家乡聚集上千万元的财富,更有千万富豪、百万富豪多人。村中小汽车、摩托车数以百计,有线电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电话更是联络亲情的桥梁,信息跨海越洋,情系八方。科技兴国,科技兴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我村现有博士生、硕士研究生2名,大学本科生41名,大学专科生38名,中专生28 名,高中生65名,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的族民成绩斐然,有的是政府部门领导,有的是单位骨干,有的创办自己的企业,成为新时代企业家,他们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献计献策,共谋发展。家乡修建宗祠,修谱、修筑公路又慷慨解囊。这些善义之举记载谱册,流芳百世。忆往昔,以石冰为首的12 个革命先烈,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英雄壮举为族民楷模。

看今朝,井头村人丁兴旺,生活富裕,各项事业频传捷报。村民敬老爱幼、睦邻善友的良好风尚蔚然兴起,共建社会和谐,齐奔小康大道。展未来,井头村人才济济,千余儿女奋发图强,我们更相信井头村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井源村族谱序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的史籍,是姓氏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邑志的延伸和补充。有了族谱,姓氏列祖列宗昭穆,其源清清,长流不浑,辈辈恪守祖训,代代修持善心。一册大安罗氏宗谱,上自始祖崱公、基祖文昌公,下迄当代裔孙,正先六世文昌公三十五代人脉、世系支派,荦荦其中,欲寻祖宗,据谱认同。修谱工作,敬祖崇宗,收族团结,启迪后人,传承文明,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

公元一九四七年,我井源卅四裔孙庆光公主修第十修《马冻大安罗氏族谱》以来,时隔六十三之久。半个多世纪,大安冲的人口、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进步,非昔日可比。2009年4月,枧下柱材、旭东、文光、宣发等宗亲关于重修马冻大安罗氏宗谱的倡议,得到了全体族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重修马冻大安罗氏宗谱,颂古赞今,光前裕后,为我大安族民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举善于民,百年流芳。

据先谱记载,我井源村源自大安基祖文昌公曾孙官任鸿胪序班的宗国公崱系九世,宗国公之次子彦光公是中屋基祖,彦光公次子贤卿公是中屋派祖,贤卿公之孙仲傑公之四子士立公崱系十四世为井头原名井源开基祖。大约在公元1300年择大安腹地古井旁开基拓业,取名井源村即现井头村迄今有710年历史。据十修谱记载,井源村人口繁衍,瓞瓜绵绵,至今已1120 人丁,四个支派,一是基祖士立公位下崱系廿一世孙九公、十公为庆远堂支派;二是仲傑公三子崱系十四世孙屋场基祖士源公的后裔定居的复古堂支派;三有辅之公之孙世忠公位下崱系十六世孙文亨公后裔由大屋迁居屋场后再定居井源的永思堂支派;四有辅之公位下应文崱系十六世由藁圹徙屋场再定居井源的仁德堂支派。来自四个公位下的井源村,四个堂族民,发扬余风,传承祖训,恭友孝悌,和谐共荣,历练700多年风雨和变故,眷恋故土,荣辱与共,不离不弃,奋发图强,井源村发展壮大,成为当今大安冲罗氏望族。

同江平川,万亩绿畴,大安冲座落其中,而我井头村处在大安冲中心,成为“村中之村”,东有朝阳山,南有桐园村,西有村头村,北有枧下、龙山村,一条水泥大道由东向西连接吉新公路,直达万福镇,通向外部世界。村中族民新房林立,小院琼楼,宽敞舒适,四世同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登楼远眺,远山逶迤葱笼,近土稻花飘香,村中古井清泉映月,水塘波光粼粼,鸭嬉水,鱼逐浪,春来桃李芬芳,秋去庭院醉香。村民安居乐业,美哉田园修了第一届《马冻大安罗氏族谱》,为后来历届重修大安罗氏族谱开了先河,夯实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开基祖士立公任王萝州学録“勖绩犹存,为时人所称道。……”有为新中国的创建,为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石冰公和他的一家五口,满门忠烈,为后人所景仰。还有许多优秀族民,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为族争光,他们的芳名和事迹在新谱中将一一展现,永载谱册。

本届修谱,经历两年时间,在全体宗亲的鼎力支持下,在大安谱局的悉心指导下,有赖编撰小组成员学淦、女根、发芝三位宗亲夙兴夜寐,呕心废食,通力合作,几易其稿,井源新谱终以告成。现将族谱敬献给列祖列宗灵鉴,错漏之处,求请宽宥。愿我井头后昆读谱有感,发扬光大。上之所述,有感而发,自勉而已,岂敢言序。

卅五世孙伙苟字德华敬撰

马冻大安桐远罗氏

据先谱记载:颛顼之子黎,裔孙受封国于罗,以罗为氏,晋武陵太守之后,自豫章迁东火气下。始于五承事,长子大承事,次三承事从军殁。大承事生崱,崱公生三子,长子宗超,为东圹派系;次子宗延,为马冻派系;三子宗达,为秀川派系。崱公六世文昌公是马冻大安罗氏开基祖。崱系十三世仲傑公居井源生五子,长士明,次士仁传至三十一世,三士源井源复古堂开基祖,四士立井源近远堂开基祖,五士质不传。崱系十四世士明公独具慧眼,看中井源南面桐树茂盛的这块福地,约于元朝前至元癸己年,即公元1293年,分徙在此开基拓业,取名桐園村,立为容安堂。

桐園村座落在大安井源村的南面。村前平川青山,粮丰林茂,村后大安大道,平坦宽阔,和吉(安)新(余)国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西接村头村,和村头、井源、枧溪三村融合在一起,外人很难分清各村的地界村貌。村口一条机耕大道从田垄中穿过,直至龙口亭,村民出行耕作,垦复山林十分方便。桐園村明山秀水,凉亭牌坊,茶花青松,风清稻香,让人油然想起陶令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派田园好风光。

桐園村开基至今已七百余年,经历漫长岁月,历史兴替,村景、村貌、山水、田园变化万千,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更是飞跃发展。如今的桐園村,村风和谐,村貌如画。高楼大厦逐年增添,彩电、冰箱普及各户,空调、轿车也进入农家。一九八六年村通龙口大道竣工,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之路。林业生产也有长足发展,万株湿地松郁郁苍苍,将为我村创造财富。二零零七年政府投资13万元,把1968年兴修的东圹水库加固整修,配套一新,为我村200多亩水田灌溉保障了水源。现在又调整产业结构,正动工把老屋坑原名老虎坑山、南坑山、白茅坑山等山场植树造林,广种油茶,为改善容安堂子孙的生活,提供绿色食油打下了牢固基础。

改革开放,政惠“三农”,村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村民居住房屋由解放前的15栋瓦房发展至今有74栋楼房和瓦房。粮食单产由原来每亩200 多斤到现在亩产1500-2000 斤,家家谷满仓,余粮卖国家。村民人均收入由年收入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脱离贫穷,走上富裕,展望今日之桐園,换了人间。村民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据统计,解放初期,全村高小生不足10人,高中、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现在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村民有8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生15人,大学专科生20人,中专生30人,高中生19人。其中一部分人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颇有贡献。

桐園人高扬祖风,热爱祖国,不怕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我村有十四名男女烈士英勇牺牲在与敌斗争中,他们之中有的只有15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英烈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景仰,他们的英雄壮举、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容安堂众厅是我们村议事处,例如男孩结婚,新郎、新娘礼爆迎进众厅举行婚礼:拜天地、拜祖宗;嫁女也得进众厅向祖宗辞行,然后放爆送嫁。老人去世坐众厅,举行开灵仪式、宣读祭文等等是我们这一带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敲锣打鼓在众厅举行团拜活动,互贺新春,其乐融融。村上召开会议都在众厅举行。我们的众厅原是一直三栋,分下栋、中栋、上栋。五十年代下栋还住着几户人家;中栋西边有个小土仓,厅中也是红喜事举行仪式的地方;上栋是白喜事举行仪式的地方,五、六十年代还在这办过农民夜校呢;最后面有个楼:中间楼是神主台,东楼是菩萨台,西楼是龙杠、龙绳存放处。由于建造年代太久,虽经两次大修建光绪二十七即1901年第一次大修建,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 年第二次大修建,但屋柱、木料已成朽木,为着安全,更为需要,一九九八年由宗亲生财组织,常顺主建,将旧众厅拆掉,重新打墙基建成一直大厅,现在的容安堂大厅光线充足,水泥地面,美观大方。二零零八年族裔平洋,扬帆商海,愽弈京都,头角崭露,欣然捐资贰拾万元,完善容安祖堂,重修文林郎牌坊。宗祠牌坊,高大雄伟,斗拱结构,红漆彩绘。威武石狮,镇守大门,扁牌楹联,文风蔚然;又在龙口山边,兴建仿古龙口亭,为村民田间劳作提供一个小憇的好场所,为我村田园风光锦上添花,增加一个靓点。

我村现有四百多人,其中有一百多人因工作已定居在外,但他们心系桑梓,每年清明都千里来寻故地,拜会家乡宗亲,祭祀先人,恭上供品,叩头敬孝。建众厅、修大安大道都主动捐款,这次修谱七家捐款的都是在外定居的,在此我们表示感谢,并祝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幸福。还有七保族民也捐款2000元,经我们商讨,考虑他成家立业,决定退还,深表谢意! 翻阅史册,桐園村人才济济,仰目今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期待大家继续拼搏,奋力进取,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勇攀高峰,报效祖国,为族争光。

桐園村族谱序

国史记载国家之兴替,邑誌笔录地方之变故,族谱书写宗族之发展,古今沿之盛世修谱,尉然成风。国史,邑誌意义之大,不言而喻,修纂族谱,同此大义。族谱是宗族历史的发展,凸显宗族列祖列宗的丰功伟业,启迪后人缵承先绪,再创荣光;它明晰宗族血脉之源流,泽世之长河,千秋为鉴,世代相传。修纂谱谍乃光前裕后之大事。吾辈责无旁贷,理应担当。

家乡巨变,沧海桑田。今日桐園:大道代替小路,琼楼接位土房,富裕洗涤贫穷,安乐驱散疾苦,历史画卷展示了桐園的美景。同江水边风拂柳,石崮岭上雨润松。琼楼栉比新村秀,农机放歌庆年丰。安居乐业,桐園人在列祖列宗开辟的福地上,创造了新的繁荣和文明。

二〇〇九年孟夏,由家兄学成举荐,蒙主编文光信任,鸿厘不才,有幸效力于《马冻大安罗氏宗谱》的编修工作,欣感荣幸,倍觉任重。在大安马冻罗氏谱局的指导下,《桐園族谱》编写小组人员不负众家亲的重托,齐心合力,求教三老,网络信息,搜集史料,反复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严谨录用。致力史料翔实,编排新颖,既彰显先辈风骨,又讴歌当代文明。新谱编写,数易其稿,历时二年,终于付梓。新谱面世,和十修族谱准确接龙,桐園罗氏,世系宗脉清晰,列祖列宗昭穆,使侪辈明宗,让后人知亲。知本源,识宗派,陈尊卑,序长幼,行孝悌,系亲情,弘祖德,导祖训,同族一心,开创未来。

新谱面世,缅怀先贤,慎终追远。我桐園列祖列宗,历经七百余年风雨,历练无数故,于穷里找寻,于恒中领悟,于变处坚守,智于抉择,勇于承担,为强国,为旺族,为兴村,无怨无悔地奉献,造就了桐園今日的辉煌。新谱面世,承前启后,详细录编了上届修谱以来桐園村六十三年的繁衍和昌盛。基祖士明公后裔,人才辈出,文韬武略,军中有勇士,商海出精英,科技举尖兵,农耕现能人,……历史为佐证,代代出俊杰。桐園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为先祖争得了荣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个中事例,谱牒均有详述,此不赘笔。

桐園今日的繁荣,得益国家的昌盛强大,得益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得益当代政惠三农。鉴古励今,承先辈的丰功,扬当代的伟绩,启后人奋进创新。彰其善,痺其恶,从善而流,择善而行,全族同心,共建文明,小康大有,共享和谐。绵绵瓞瓜,绳绳传承,家乡未来更加美好!

稽奉新谱,由衷欣喜,又内惴不安,敬献列祖列宗明鉴,如有谬误,祈求鉴谅。借此,敬请宗贤宗亲,不吝赐教,金玉良言,感铭肺腑。立此感言,谨作为序。 桐園卅六世裔孙鸿厘敬撰

马冻大安龙江罗氏

族谱乃记载家族的发源、迁徙、繁衍生息、文化经济发展的时空范畴的一种特殊文体。其旨在理清家族的渊源关系,以正长幼尊卑的人伦之本。使族人尊祖敬宗,继承和发扬祖先勤劳淳朴的美德,把家族推衍而成为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达到“团结进取、爱国敬祖、和睦乡邻、严教子孙、奋发向上”的共识和行动。

龙山村,古名龙江,源自大安基祖文昌公崱系六世,崱系十世彦修公约公元1150年选同江南岸这块风景秀美的福地开基立业。是大安开基最早的村庄之一。彦修公的后裔先后迁徙到路口、印冈、满圹、安乡秦家垱土门楼、兴国等地繁衍生息,有的成为当地望族。崱系十三世孙季开公,仍居中屋,是中屋派祖贤卿公的后代,属龙山派祖。其后代迁徙龙山定居,现有族民均系季开公的后代,有族民200多人。

我龙山村隶属吉安县万福大安枧下村委会,东面临近枧下,南面与井头、村头隔田相望,西面与东头相临,北面与同江河相近。一条水泥路从大安大道村头村分路向北直通村前,这条马路命名为彦光路,以纪念中屋开基祖彦光公。村南一口大鱼塘,水源丰富,碧波荡漾,是村中的风水塘。村后、村中古树参天,林木茂盛是村的保护林,历代祖先辛勤开垦、经营的大片良田和旱地养育着龙山的子子孙孙。村后的同江河活像一条银色的长龙从西向东昂头摆尾正在起飞,象征着龙山村明天更美好。

龙山村建村历史久远,至今已860 年矣。十三世孙廷瑜公元朝时曾任袁州学府学训导,二十六世孙柏令字異木,清钦授翰林院正教。解放后,我村大学生、中专生层出不穷。如春秀、志新、科发、保珠、崎宇、有根、木秀、文斌、武斌、李明、冬秀、志文、崎虹、小明、金华、永冬、军彪、军勇、金华、爱忠等等族人。有的族民在单位担任了要职,为祖国的各行各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了积极努力。有的族人外出城市购房定居,发展自己的家业。

大安龙山村,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创业致富、邻里和谐、生活安康。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小院琼楼鳞次栉比,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今日之龙山,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本届重修族谱得到了族民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大安谱局的悉心指导,同时要感谢井头村学淦、女根二位宗亲的全力协助,他们为抄写老谱、续修新谱,为龙山村族谱的编修付出了辛勤劳动。

新谱的玉成是龙山村族民的一大喜事、好事,是敬宗收族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事。现将族谱敬献给我列祖灵鉴。望我村子孙后代继承先祖的美德。发扬光大,锐意改革,奋发进取,再创辉煌。因本人才疏学浅,冒昧地写上以上序言。望列祖列宗佑我后人兴旺发达,同时,敬请我罗氏宗亲不吝赐教。我由衷感谢。谨序。

三十四世孙光明敬撰

马冻大安里公山罗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以叙世代之源流,今日族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团结族民,发扬族风,保家爱国,力推吾族和祖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吉安县万福大安冲南面有一座大山,附近百姓称之为大安山。文昌公裔孙井源廷诗,发现此山一碧千里、草长莺飞,树木繁茂,土肥地沃。东南端山明水秀、古樟争荣,小河碧水长流自西向东汇入赣江。廷诗感叹:此地依山傍水,令人神清气爽,系安居乐业之居地,也系人杰地灵,繁衍子孙之福地,对子孙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于是清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 年,廷诗公由井源庆远堂十公 迁徙于这片福地———里公山。故廷诗为里公山创业发展史开基祖。

吾祖廷诗为崱公二十六世裔孙,名武功,字以言。以言公后裔繁衍昌盛、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勤耕好学、精忠爱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兴家、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吾族吾祖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族风祖训世代相传,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深远。里公山,现隶属吉安县北源乡树院村委会,堂名:怀远堂;祠堂名:以言公祠,系大安罗氏老祠堂最好最大祠堂。距离吉新公路4公里,方圆10里,北靠大安山数条山岭和山谷构成的山脉———后龙山;南 (前)有一口大聚宝塘即前门池塘,前门池塘以南不足50米,柳树成阴,小河水长流(门边江);东北方(左)为小山凹,不远为蒙山,东面地势低洼,与吉水西莪背自然村交界;西(右)为庙边山,与尚树昌自然村为邻。可谓环境优美,福泽之地。

里公山地处丘陵地带,拥有蒙山、后龙山、长北坑至北坑山、墓山、甑皮岭山等,2009 年与井源埋水泥桩划清了山界,面积500 余亩、水田328 亩、旱地200 余亩,盛产稻谷、大豆、芝麻、高粱、红薯等农作物,80 年代兴修了北坑水库、岭背水库浇灌农作物;2009年,与吉新公路连接线修好了水泥路。

300年来,吾村族民勤耕种,兴读书,努力用双手改变家乡面貌,为祖国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当前,吾村环境优美、高楼美轮美奂,科技兴农,生活富裕,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总人口330 人,其中大学生6 人、硕士研究生1 人、公务员1 人、参过军的4人。望吾族吾村明天更美好!

三十五世政民敬笔

马冻大安长溪罗氏

??敬宗收族、寻根问祖、世代昭穆,乃我马冻大安罗氏宗族历届修谱之根本。我长溪罗氏不知何故,时隔115年,历经八、九十届未参加马冻大安罗氏修谱。本届能修谱,实感谢东溪宗亲36世孙军发的倡导并提供七修谱。感谢大安谱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才得以参加第十一届《马冻大安罗氏宗谱》、《长溪罗氏族谱》的续修工作。现新谱已玉成,敬献给我罗氏家族。这是我长溪罗氏宗族事业的一件大喜事、大善事。

??据七修谱记载,我长溪罗氏源自马冻大安罗氏中屋村彦光公位下,是中屋派祖贤卿公崱系二十世孙应春公之子凤阳、朝佐两兄弟约公元1520年由大安龙山迁徙长溪开基拓业,至今五百年历史,据谱载,有些族民早已迁徙兴国、四川、承洲龙头司等地繁衍生息。现有族民十一户,计六十九人。我族历代人才辈出,物产丰富。古有盛立、荣清等诸多文人,今有大专生3人,中专生3人,高中生2人。经济发展较快,族民居住面积大幅度增长,家家盖有楼房。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破烂陈旧的老房子再也不住人了!

??长溪村隶属北源乡,位于吉新公路郭家店至万福中段路旁,交通十分便利,风景十分优美。全村有水田壹佰伍拾柒亩,旱地伍拾捌亩,人平均水田壹亩左右。山林面积较多,山名有:对门山、圹行山、官山上、猪坑山、深南坑山、荒畲山、米筛形。山林归全村二姓有。粮食亩产大幅提高,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壹佰伍陆拾斤到现在的单季亩产伍、陆百斤。长溪祠堂修建于二〇〇六年,资金来源于山上松树承包给别人割松脂所得十四万元。村民未捐资。祠堂座落在村中央,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为贰佰陆拾平方米。其中正房200平方米,中间设有天井,公祠前方有围墙,并做了牌坊,上面安放了两条龙,中间写有人杰地灵字牌,下面是“长溪祠堂”。两边对联是:

祖宗忠厚留遗由来远矣

岁时燕耆祭亨不可敬乎

??祠堂是全村罗、刘两姓所有。

??长溪村水资源丰富,全村有水圹面积大约30 亩。其中水库1 座,约20亩,水圹有大门口圹、担水圹、深圹里、泥古圹、腰子圹、郭家门圹、新华圹、长圹里、圆圹仔、庙里圹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溪村的族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老年人生活丰富多采,身体安康。

??长啸高远激壮志,溪水成流汇沧海。长溪人传承祖风,崇文尚武,与时俱进,除旧布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长溪村,开拓奋进。

长溪卅六世孙?年根敬撰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