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孝义吐京”宋氏的情况说明
张良宋氏宗谱编撰组
一、宋成斌先生的经历及与其子宋宏进的回忆
宋成斌(1927年3月–2018年10月),属兔,男,张良村村民,世居张良村。宋成斌生前多次说过张良村宋家是从孝义“土姬”村迁来的,很多人都知晓此事。2018年初我们组织收集宋氏宗谱资料开始后,宋健同志及时访问了宋成斌。宋成斌回忆,1947年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势攻击下,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便大肆扩充军队,抓壮丁扩充兵源,以做最后垂死挣扎,宋成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阎匪军抓住当“常备兵”,捆押至孝义“土姬”村准备送往阎匪部队的。土姬是介休方言对“吐京”村的叫法。
据宋成斌回忆,抓住他的那天,天快黑时他被押至孝义吐京村公所,这是一个旧式大院,晚上八、九点钟时来了一个中年男人,问他是哪里人,姓什。宋成斌如实告知,这个中年人听后一惊,道:“你们村的宋家是从我们这里迁过去的,咱们是一家。”这个中年人看四周无人,就对宋成斌说:“年轻人,趁他们吃饭不在,你出去顺沟一直往南走就是介休,到了介休就容易找到回家的路了,你赶快逃命吧,明天他们(指阎匪军)把你送上去就别想回去了。”之后,中年人给宋成斌解开绳索,宋成斌给他磕了个头,中年人从大院偏门把他送出去,让他赶快跑。院子外是荒地,宋成斌心惊胆战的连夜逃回了张良村。
宋成斌回忆,只知道救他的中年人姓宋,不知道名字,至于为什么说是一家,是中年人没有顾上说,还是宋成斌惊慌失措没有记清,不得而知了。宋成斌生前多次和村人族人闲聊过此事,遗憾的是没有引起太多在意。宋成斌最后还说,要感谢共产党给咱老百姓稳定幸福的生活,解放后本想去孝义感谢吐京村的恩人,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心里一直很遗憾。
访问宋成斌长子宋宏进的情况。宋宏进出生于1953年,据他回忆:父亲宋成斌生前数次说过勾子军(即阎匪军)把他抓到孝义土姬村后连夜逃回了张良村,至于怎样逃回来的等详细情况,听的时候不在意,所以没有记住。
二、宋立熊、宋际礼二位先生关于祠堂和祖籍的回忆
在收集宋氏宗谱资料过程中,宋健同志了解到本村宋氏族人宋立熊和宋际礼也曾经说过张良村宋家是从孝义吐京村迁来的,遂对其二人做了访问。
宋立熊(1926年—2021年),男,世居张良村。据宋立熊回忆,儿时爷爷每年带领全家到宋家祠堂去祭拜。他记得祠堂大殿供桌上有木头做的台阶,共十阶。爷爷说每阶代表一辈人,每阶上摆放着几十个牌位,都是宋家的先人。这个祠堂后来被村委会占用。
宋立熊回忆,爷爷还说过,咱宋家祖先是从孝义吐京迁来的,到了张良村后,宋家属“十三里七节”。宋立熊问爷爷“什么是十三里七节?”爷爷说是先人传告而来的,是里节,具体是啥说不清楚。
经过编撰组查询后得知: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宋立熊爷爷所说的“里节”是方言,应该为“里甲”。里甲的编制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明代介休县共有四十多个里,按照排序,张良里是第十三里,宋氏应是第七甲。
宋际礼,生于1940年2月,男,张良村人,世居张良村。据宋际礼回忆,他父亲生前说过,宋氏先祖是从孝义吐京搬来的,当时听者无意,记不清详细情况了。
三、至孝义下吐京村了解情况的说明
根据访问宋成斌的情况和宋发泉提供的资料,我们宋氏宗谱编辑组成员便于2018年10月3日和2023年1月4日两次至孝义市下吐京村了解情况。经朋友介绍,接触了该村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名叫宋仁道。我们说明来意并将相关情况予以介绍后,宋仁道先生爽然应道:“当时看管宋成斌的人可能就是我的爷爷宋国治。当时我大(父亲)宋云发在平遥三区(阎锡山统治区)当区长,爷爷叫宋国治在村里任保长,当时的保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我小时候爷爷曾经说过此事,说救过一个介休张良村的人,小名好像叫二兔,反正是属兔的。按你们介绍的院落情况,关押宋成斌的院子就是我村当时的村公所,隔壁就是我家的院子,村公所是只大院,东面有个小门。
当时孝义是阎锡山统治时的模范县,各村都有基层政权,上面来村办事首先找村干部。爷爷说解放前几年的一天晚上,在村公所里捆着一个人,和这个人聊过后,就给他解开绳索,顺着窑背将他放到东院角门,让他顺外面荒地逃跑。他临走还给俺爷磕头感谢,然后就逃跑了。后来爷爷多次念叨说,这个人估计是出事不在世了,要不然会来看望他的。”编撰组人员在宋仁道先生的带领下,至下吐京村中探寻。原村公所大院位于下吐京村中央大街中部,坐北朝南,为二进砖窑四合院。在院子东面小门上方赫然用砖雕刻有“一区”字样。宋仁道先生说:“这就是当年的村公所所在地,我爷爷就是从这个门把他(宋成斌)放走的,隔壁这个院子就是我家的房产。”
进入原村公所的东侧小院,宋仁道先生手指口述道:“这就是我家老院,当年俺爷爷给那人解开绳索后,把他从东面小门带到这个院子中,告诉他方向后就从过道后门连夜逃跑了。”他苦笑道:“解放后因为俺家成份不好,正房被隔成两只院子,分给了金氏家族,后来把过道后门拆了,现在都看不到啦。”
综上所述,宋成斌先生所述之事与宋仁道先生叙述可以对应,为真实发生过。
据了解,下吐京村宋氏只有宋仁道一户,是在130年前其爷爷宋国治自孝义县善吉村迁移到下吐京村,并购房买地百亩,解放初被划为地主成份,说明其家境曾富有。善吉村宋氏家族在2010年左右修过家谱,但和张良村宗谱收集到资料在辈分、传承等方面对应不上。善吉村为三千人口之大村,宋氏为该村大姓,按说其与张良村宋氏应该是一脉相连,而善吉村宋氏家谱对明代家族传承仅有只言片语,无法对应张良村宋氏之来由,概因年代久远,字辈上对应不上情有可原吧。
四、宋锡山长子宋发泉提供的资料
在编撰组人员收集资料过程中,宋发泉提供一本多年前旧版书籍《杂览便观》。在书的空白页处用红字记有张良村宋氏资料,内容誊录如下;
宋氏源本陕西省人氏,迁民到山西孝义土姬村(“吐京”的孝义方言读音),明末清初兄弟两人来到介休县张良村,兄在张良村,弟去平遥史村落户,兄在张良姓宋名美,生儿六个,分为六支。咱们是弟(第)四支,分为东西四支,咱们是西四支,五支分为东西五支,一、二、三、六支人少为(未)分,四支五支人多分为东西,西四支人多,又分为西四支,西北一支到现在无一人了。
第十七世祖树人,字伯年。此书是你大祖父宋焕斗年少时所写,字文光,是(斯)人。宋氏第十八世祖是你祖父宋焕庚,字映西;父宋长福,字孝亭是我儿,锡玉是张良村宋氏二十世,二十一世荣保、荣龍,孙女云兰。第十九世孙长福,此记录宋氏根本是长福我儿,锡玉收观。
张良村有五家姓宋,不同宗,五家五个祖宗,五家五个地方来到张良村,现在同宗后人不多。全村现在姓宋的约一百七八十户,他们五家有的一两户,有的三四户。张良东门外马家堡宋志先,东门上宋世统、南道上宋保褔、北道上宋贵龍、大西门宋文化、宋文福此一家是二支,小宋源姓李。








后经我们反复查证,将该资料和有关人员的相关情况汇总如下:
1、书是宋焕斗写的,红字是宋焕庚写的。
2、宋焕斗、宋焕庚为兄弟。
3、宋焕斗四个儿子,宋焕庚一个儿子。
4、宋焕庚子为宋长福,叔伯弟兄排行老二。宋长福去世后,其妻带一儿一女(儿宋锡玉)改嫁长治。宋焕庚怕长福及儿孙后代忘了祖宗出处,便写下上述文字,意在待宋长福回张良村家中让其带走以兹凭证。而宋焕庚至死也没等到其子长福回张良村,于是其在临终前把书交给了侄子宋长成。
5、本书持有者为宋发泉,宋焕斗之重孙,宋长林之孙,宋锡山之子,其按照辈分称呼宋长成为“五爷”,故宋长成临终把书交给了宋发泉,请其转交到宋长福后人手里。 五、吐京的介绍
吐京胡,为古代北方部落,约为稽胡的一支。魏晋时分布在今山西石楼一带,因当地有汉西河郡的土军县,胡人将军读“若京”,故被称为“吐京胡”。延和三年(公元434年)为便于统治吐京胡,北魏朝廷设吐京镇。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镇下设岭东、岭西二县。北魏孝昌年间,吐京郡自石楼县境寄治于孝义的吐京村。此地原名“刘家里村”,后更名为吐京村,逐步分成了上、下吐京两个村落,下吐京的人口、土地比上吐京要多点,上吐京归兑镇镇管辖,下吐京归高阳镇管辖。
据上述情况,吐京曾经为郡所在地,善吉村距下吐京仅五华里,其名声远比吐京名声小,由此附近村落依附吐京之说较多。如同介休市板峪、湖龙、北辛武等地人外出称自己是“张兰人”一个道理。故此,在张良村宋焕庚所写的红字记述中记录为“土姬”是可以理解的,但记述中说是“明末清初”迁移,也就是在公元1600至1644年间,村落尚未分划,因此记述里并没有具体说清楚来自“上吐京”还是“下吐京”,因此在宗谱中笼统叙述为“孝义吐京”为宜。
宋仁道先生祖父迁徙至下吐京仅130余年,在此之前是否还有宋氏族人在此居住?目前还没有资料证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照现有文字资料记述为“孝义吐京”宋氏,如以后有人发现相关资料佐证一二,亦未尝不可,极为感激和赞同。
以上即是我编撰组成员收集到的一些资料,皆有据可查,故将张良村宋氏家族中大宗定名为“陕西——孝义吐京”宋氏。
2023年元月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1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