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原本是什么意思,老子原本·明义·中和(一)

中华文明是目前世界已知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创造性的方法和理念,比如“有无”、“道德”,比如“利用”,比如“中和”。岁月的流逝,使得这些方法和理念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可能也离其本意越来越远。

中和,现代意义属于科学领域,泛指酸碱、正负电荷等性质相对物质之间相互混合冲抵的反应过程。但是,中和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其来有自,且源远流长,现代科学的含义其实只是借用。

一、“中和”概念的出现

一般认为,“中和”一词最早出于《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荀子·王制》也有论述:

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意思是中和是治理国家的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早期道教《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中说: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认为万物是由元气生成的,而所谓元气又称三元,中和就是其中之一。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有句:

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把中和推到了人生的核心位置,人生能够度过一甲子必须感谢元气的稳固,而这元气是因为中和熔炼出来的。

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其实比这些更早的《老子》一书中就存在“中和”的概念,但由于版本文字的变化,《老子》有关“中和”的概念和论述显得散乱不清,我们认为这严重影响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正确传播,也让后学的孔子和荀子抢尽了“中和”的风头,也迷糊了“中和”原先的哲学含义。

在我们以马王堆帛书甲本《老子》为基本框架、以郭店楚简《老子》为概念基础的所谓最早《老子》版本中,一共出现十二个“中”字和九个“和”字,字数远较“道”、“德”、“无”、“有”这些字为少。不过我们认为字数的多少并不能说明概念的重要性的变化,这些基础性的概念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在二十一个“中”、“和”之中,有些没有特定哲学含义的通用字,是可以剔除不论的,我们来看看有哪些:

音,声之相和也。

这个“和”是音乐专用词,读作“hè”,《说文》:相应也。《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小雅》:和鸾雍雍。《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

道之物,唯望唯忽。忽乎望乎,中有象乎。望乎忽乎,中有物乎。幽乎冥乎,中有请乎。其请甚真,其中有信

这其中四个“中”字都是普遍意义“当中”、“里边”,也就是“间”的意思。同样二十五篇“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的“中”也就这个意思。而第四十篇“中士闻道,若闻若无”之“中”是中等、中级的意思,也无特殊意义。

排除了这些字,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余六个“中”和八个“和”。

书的原本是什么意思,老子原本·明义·中和(一)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1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