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全部的字辈,何姓辈分口诀

北宋盂县四大家,其子孙创立关洛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金朝有平定四贤,独霸北方文坛,领袖群英,所以说,宋金直至蒙元之初的三百年,才是阳泉历史上最为辉煌璀璨的一页!


何氏家谱全部的字辈,何姓辈分口诀

三、百寮高会
宋代科举考试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举国上下极为重视科举考试,取士数量从隋唐时的每次几十人扩大到了数百人,而且在常科、制科和武举之外,特设恩科,把落榜考生中的优异者吸收到官僚队伍中来,因此,更多的平民子弟借此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升,一旦入仕,在全国范围调迁成为可能。


宋代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王安石变法后,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这标志着科考脱虚向实,有利于及第士子在入仕后提高执政能力。


金代基本抄袭了宋朝的科举典章,但扩大了考试范围,由单纯从“四书”、“五经”中寻找答案扩大到经史百家之言,明显更具有包容性,对所有先进文化持开放态度。

在此背景下,晋东籍的士子中式者日渐增多,并借此走上仕途,入仕后,又被朝廷调遣,流向四方;而来自外乡籍的优秀人才也得以入驻晋东,成为这一方的管理者。

(一)乡籍

专指晋东籍出任外乡或留在本地任职者。

何氏家谱全部的字辈,何姓辈分口诀

1、高防
高防字修己,并州寿阳(即今山西寿阳)人,累世武将出身,其父高从庆是后唐将军,戍守天井关(在今山西晋城境内),与后梁军作战时阵亡。高防时年十六岁,抚柩归乡,事母至孝。石敬瑭建立后晋,亲信张从恩被命为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副留守,推荐高防代理太原府仓曹掾;张从恩移任澶州(即今河南濮阳)防御使,表奏高防为澶州判官;张从恩入朝任枢密院副使,高防授为国子监丞;张从恩留守西京洛阳,高防授西京推官,迁殿中丞,充任盐铁推官。之后又随张从恩驻防郓州(即今今山东东平)、晋州(相当于今山西临汾)、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历任三镇判官。高防一路跟随张从恩,亦步亦趋。


后晋开运四年(即公元947年),辽国攻取开封,灭后晋,张从恩归附。高防与之决裂,以城献降北汉,被加授检校金部郎中,因与权臣杨邠有矛盾被免职归乡。北汉灭亡,后周建立,高防复出,任刑部员外郎,改开封令,迁开封府少尹,授刑部郎中,之后为柴荣召为判官。柴荣继位,授高防为左谏议大夫,随之讨伐南唐。后升户部侍郎。


北宋建立,转仕宋朝,宋高祖讨伐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高防随军,任潞州东北路计度转运使。李筠被平定,迁尚书左丞,出知秦州(即今甘肃天水),他一改以往的绥靖政策,出兵重创当地吐蕃部落,迫使其献出渭河以南伏羌之地,这是自唐朝以来中原王朝陇右第一次收复失地。后官至枢密院直学士,出任凤翔(即今陕西凤翔)知府。卒年五十九岁。
2、杨旦,宋哲宗绍圣年间(即公元1094年-1098年)任寿阳县主簿。
3、赵日进,宋哲宗绍圣年间(即公元1094年-1098年)任寿阳县尉。
4、高权,宋徽宗崇宁年间(即公元1102-1106年)中任平定军知军兼西染院使。
5、高公纯,宋徽宗大观四年(即公元1110年)前后任平定州尉。
6、李霖盂县人,宋神宗元丰七年(即公元公元1084年)中进士,任河南太守。
7、李志学,盂县人,宋孝宗淳熙年间(即公元1174-1189年)中进士,任校书郎。
8、李福、李寿,李志学子,宋代,兄弟为同榜进士。
9、魏时中
魏时中,昔阳人,宋宁宗或理宗时中状元。理宗朝两度出任宰相的吴潜曾写过一首诗《送魏时中胡才卿还城》:“岁晏谢纷务,掩关慕幽居。於道良未亲,养真卿自娱。孰谓双彦来,南征千里余。忻然肯相过,修贽期读居。媿无一日长,幸与斯文俱。温温石中玉,皎皎渊底珠。至瑶岂易求,欲速非良图。雨余浮新绿,风暖勾萌舒。閒斋对泮水,感物怀倚闾。即此悟明德,远游竟何如。”墓在今昔阳县南二里北棋盘街。其孙
魏旭祔葬,曾任辽州司侯判官。
10、杨素,宋代,宣毅第十指挥使,墓在今平定县北二里。其孙杨旭在金代授鄠县(即今陕西户县)教授。
11、仇天瑞,盂县元吉村人,宋代,进士及第,官至开封府尹。
12、李崇德,盂县人,宋代,进士及第,任御史大夫。
13、武守奇,盂县人,宋代,进士及第,晋州(相当于今山西临汾)节度使。
14、秦珣,盂县人,宋代,进士及第,官至太保。
15、王元德,盂县人,宋代,进士及第,吏部侍郎。
16、秦奎,盂县人,宋代,进士及第,监察御史。
17、王萃华,盂县人,宋代,任河南廉访使佥事。
18、宋之刚,乐平人,宋代进士及第,墓在今昔阳县西二里。
19、马思,宋代,曾任尚书,墓在盂县县北五十里柴庄。
20、马广,宋代,曾任尚书,墓在盂县县北五十里柴庄。
21、高琼,宋代,检校太尉,墓在盂县西七十里两贵村。
22、王普臣,金代,曾任尚书,墓在盂县西六十里辛庄村。
23、赵怀允,金代,金世宗大定年间(即公元1161-1189年)撰写《灵瞻王庙记略》,描述了蒲台山又名狮子山的风光。
24、冯泰亨
冯泰亨字大来,平定大阳泉村人,金代,曾任平定州副帅。与元好问相交甚敦,冯泰亨死后,元好问曾为其写下一首诗《过阳泉冯使君墓》:“一笛悠然此地闻,住山还忆大冯君。已看引水浇灵药,更约筑亭留野云。前日褒衣笑皤腹,今年宿草即荒坟。东邻谁举游岩例,秋菊寒泉尚可分。”
25、宋君和
宋君和,乐平人,金代,集贤侍读学士,墓在今昔阳县西二里思乐村。按太原府志名为均和。其子宋超任元朝集贤院大学士,祔葬,元朝著名文学家、大司徒柱国、楚国公程钜夫为之撰碑。。
26、杨鞏,平定人,金代,授宣武都指挥使。
27、陈文德,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任道、州刺史。
28、王晋儒,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朝列大夫。
29、王普臣,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户部尚书。其子王润甫,中进士,任河南府尹。
30、白云腾,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洛阳节度使。
31、李格,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中山府(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尹。
32、李棫,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廉访副使。
33、李棣,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中书省参政。
34、李栋,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国子监司业。
35、李杭,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赵州(即今河北石家庄赵县)刺史。
36、李知几,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平章事
37、薛颐正,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殿中丞。
38、刘仲遵,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翰林学士。
39、张昭礼,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县令。
40、张仲德,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朔州(即今山西朔州)刺史。
41、傅学礼,盂县人,金代,进士及第,枢密院使。
42、刘玽,寿阳人,金代,经义科进士及第。
43、王世珍,寿阳人,金代,内院观政。
44、王盘,平定人,金代,进士及第,渑池(即今河南渑池)县尹,授朝列大夫。
45、潘得康,平定人,金代,乡贡进士。
46、武国章,盂县人,金代中举,保大军节度使。
47、邢登田,盂县人,金代中举,真定(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府事参军。
48、颜田益,盂县人,金代中举,武城(即今山东武城)县令。
49、杨湛,盂县人,金代中举,参知政事
50、黄仲通,盂县人,金代中举,华州(在今陕西渭南)防御使。
51、吴协,盂县人,金代中举,监察御史。
52、赵禹锡,盂县人,金代中举,临晋(在今山西临猗)县主薄。
53、安国,盂县人,金代中举,镇南军节度使。
54、伯德敬顺,盂县人,金代中举,翰林承旨。
55、王松,盂县人,金代中举,平定州刺史。
56、王萃,盂县人,金代中举,交城县令。
57、宋士荣,盂县人,金代中举,内乡(即今河南内乡)县令。
58、张大劝,盂县人,金代中举,寿阳县令。
59、杨桧,盂县人,金代中举,辽州(治所在今山西左权)司户。
60、刘时敏,盂县人,金代中举,廉访使佥事。
61、姚李绍先,盂县人,金代中举,汾阳军节度使;其兄姚李安隆,其弟姚李安礼姚李安仁皆中举,姚李安礼曾任平章事。
62、李恒,盂县人,金代中举,辽州刺史。
63、田庆之,盂县人,金代中举,崞县县丞。
64、剧鹏南,盂县人,金代中举,京兆治中。
65、史伯鱼,盂县人,金代中举,户部郎中。
66、郭崇彦,盂县人,金代中举,上京留守判官。
67、赵彝
赵彝,盂县人,金末官拜太原府监军使,感愤于国事多艰,鞠躬效力,阻险不避,蒙古军灭金,涕泣不已,解组绶隐退,终身不仕。墓在盂县东北三里蕨村。
68、杨著
杨著,平定人,金末任平定州教授。金亡守节不仕,为时任平定州总管聂珪延请,教授乡里子弟,自号“嘉山逸人”。
69、刘可
刘可字献之,金元之交盂县人。奉命抚定太原分治后,授主薄。金灭,山西境内社会刚趋稳定,赋税繁重,积极谋划方略,宽简为政,得到上上下下交口称赞。(事见《平定州志》,与史料无相佐证,存疑。)
70、李大用,以举人充盂县县尉,后进士及第,其子孙居盂县南关,遂以盂县为籍。
71、赵泰
赵泰字仲通,盂县人,金代,精通经史子哲,不愿入仕,曾被授兵部奏差,推辞不就,并说,我家世代以朴诚勤力为家训,子弟一旦踏入仕途,恐渐渐竞逐浮华,不一定是福。遂在家中务农,勤于读书,周济救助贫穷者,很得乡里敬重。
72、贾廷扬
贾廷扬,乐平人,进士及第,高中状元,经元好问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才推荐,授翰林院待制。其墓在今山西昔阳县西三里。

何氏家谱全部的字辈,何姓辈分口诀


(二)外籍
专指外乡籍出任晋东者。
1、苗训
苗训,河中(即今山西永济)人,据传曾师从陈抟老祖,善天文占候术,以谋略见长。后周时,授殿前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与宋太祖赵匡胤私交甚好,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并称之天命所归。太祖即位,擢翰林天文,寻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其墓在今山西盂县东三十里白土坡,另一说在安徽太和县原墙镇苗谷堆村南。其子苗守信,少习父业,累任司天少监。
2、牛思进
牛思进是祁州无极(即今河北保定市安国)人,少小从军,体力过人,勇冠三军。据说,曾将一张强弓挂在耳上,能用手将之拉满;靠在墙边站立,两个壮士抓着他的胸肌使劲拽,都不能让他移动丝毫,自此名声大噪,出任平定军知军。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正月,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潘美等分路出兵,围攻太原,太宗亲赴前线督师,牛思进率兵随行出征。三月云州观察使郭进破北汉西龙门砦,控制石岭关,并任石岭关都部署,辽国援兵甫至今山西盂县界内马圈山下滹沱河支流北木口河,即被郭进大败。时任引进使、汾州防御使田钦祚为护石岭关屯军,行使监军职责,田钦祚性子刚戾负气,二人不睦,田钦祚常以言语忤犯郭进,郭进心有不甘,竟而自缢身亡。牛思进被紧急调任石岭关都部署,接替郭进防务,随后宋军连克盂县、岚州等地,直逼太原,到五月,北汉外绝援军,内乏粮草,欲战无力,只好归降。宋军还师后,论功行赏,任命牛思进为平定州团练使。
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82年),牛思进被授予右千牛卫上将军,正五品,并致仕,不久就死了。
3、高公纪
高公纪,宋太宗时官拜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武穆王高怀德之孙。大观四年(即公元1110年)任平定军知军兼西染院使。
4、谭延德
谭延德,曾拜官东头供奉官,宋太宗朝任平定军知军兼城内巡检。宋太宗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在平定城南关寿宁寺内西南隅土垣上,主持修建天宁寺舍利塔。此塔内葬舍利一千粒,以其兄邕州观察使、判亳州,兼知代州谭延美、侄子右班殿直谭继伦,及自己率三子一女均为供养人。塔未建成,谭延德即被调任。徽宗朝太师蔡京为寺院匾额题字“天宁万寿禅林”。
5、程琳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北宋名臣、诗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举服勤辞学科,授知并州寿阳县,历任试秘书省,校书郎,泰宁军节度,推官改著作佐郎。宋仁宗即位,升太常博士,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即今四川成都)。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在开封府居官数年,吏治清明,百姓安乐,盗讼稀少,狱所屡空。又迁户部、吏部二侍郎,任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迁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居大名府前后十年,深受百姓爱戴,立生祠纪念。改任镇安军节度使。宋仁宗至和三年(即公元1054年)卒,年六十九岁,赠中书令,谥号"文简"。追赠太师、尚书令。
程琳见事机敏,深谋远虑,长于政事,但为人很小气,对金钱较看重。仁宗年幼,章献刘太后听政时,尝上《武后临朝图》,为士人鄙视。《全宋诗》录其诗五首 。
程琳与二程同系一脉,按族内辈分序,与二程之父程珦为伯仲。在治理寿阳期间,稳重、寡言笑,凡经他处理的事务,无不简单明了,属吏不能窥测其内心。寿阳因而得到大治。
6、孙直方
孙直方,进士及第,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年-1048年)出任平定军乐平知县,著作佐郎。个性机智敏锐,处事措置有度,欧阳修出巡中见他治理地方卓有成效,保奏出任大州通判。
7、赵崇班,宋仁宗至和三年(即公元1054年)任平定知州。
8、赵稹
赵稹字表微,随父从山东单县徙居安徽宣城,中进士后初任平定军判官。
后历任台州推官、大理寺丞、知昆山县,通判楚州、殿中丞、知通州、同判宗正寺、监察御史、侍御史、判登闻鼓院、开封府判官、三司开拆、凭由司判。宋真宗祀汾阴,加授留守推官。后迁任尚书兵部员外郎、益州路转运使,迁工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改三司盐铁副使,擢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益州。因受弹劾降知同州,徙凤翔、京兆府;三迁工部侍郎,复纠察在京刑狱;加枢密直学士、知并州;迁刑部侍郎。
赵稹少时好学,在吴越国任过太府卿的田霖退居林下,对其颇为赏识,把女儿嫁给了他。在任尚书兵部员外郎时,曾巡行到四川蒲江县考核,当地官员无力缉盗,遂指民为盗,他访知实情,予以平反;在任侍御史知杂事,纠察在京刑狱期间,开封府知府慎从吉的儿子慎钧、慎锐受贿营私,并牵连到翰林学士钱惟演。赵稹与主管审刑院王曾共同揭露了此事,钱、慎二人均遭罢黜。
宋仁宗天圣八年(即公元1030年),擢升枢密副使,迁吏部侍郎。当时太后刘娥仍秉持朝政,赵稹私结刘太后的婢女,暗通款曲,以便能得高位。诏命还未下达,婢女抢先来报信,赵稹急问:"东头?西头?"宋代中书门下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赵稹之意欲入主中书。闻知此事的人都引为笑谈。刘太后死后,赵稹被罢为尚书左丞、知河中府,后迁礼部尚书。致仕时,拜太子少傅。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僖质。
9、李京
李京字伯升,河北赵州人。进士及第,初任平定军判官。
后任冀州推官,改授大理寺丞,再转任河北魏县知县。在魏县期间奉法严正,属吏们感到约束太多,遂相率辞职,并中伤李京太苛刻。大名府知监拟议以酷吏贬斥李京,知府任布说,果真如此,就中了那些刁吏之计。李京虽未被罢免,还是很快调任永昌县,后任赵州通判。
之后被荐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迁监察御史。某日,太史报告朝廷当日本应为日食,却未出现日食现象,群臣皆相庆贺。李京则上疏规劝宋仁宗,不要以天象的变化而忧喜,要勠力勤政,关注国事,防敌备边,远馋媚,去小人,以达圣政,唯此方能消弭灾祸于无形。得到了仁宗首肯。授予右正言、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加史馆修撰。
李京数次上书论事,引起宰相贾昌朝的不悦,借口李京结党营私,谪为太常博士、监鄂州税。李京上书自辩清白未果,很快死于任上。仁宗下诏补录其子李谌为郊社斋郎。
10、吕陶
吕陶字元钧,成都人,宋神宗时任太原府寿阳县知县,府帅唐介极为推崇,辟为佥书判官。宋哲宗元祐年间(即公元1086-1094年)任给事中,绍圣年间(即公元1094-1098年)以集贤院学士知潞州,致仕。
11、张元淳
张元淳字不渝,宋哲宗元祐年间(即公元1086年-1094年)任寿阳知县。在寿阳期间,庭无积讼,百姓悦服。县里的孔庙年久失修,浸漫不堪,元淳年间择地重修,起屋四十楹,规制完备,又聘请县里素有学行者充任教师,督导县里子弟入学,自此寿阳人开始勤奋向学。
12、孟天常
孟天常字子履,河南人,宋哲宗元祐末(即公元1094年)任寿阳知县。以善于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而受人称誉。
13、张颖
张颖,宋徽宗宣和年间(即公元1119年-1125年)任平定州知州,奏请加封嘉山黑水祠所供奉主神晋公子为灵源公,并将晋公子庙改称行祠。
早在周世宗显得二年(即公元955年)晋公子已受封嘉应侯,宋仁宗至和二年(即公元1054年)封善应侯,宋徽宗即位后,先是崇宁三年(即公元1104年)封普泽侯,宣和年间进封灵源公,初封侯,再封公,之所以两次赐封嘉山黑水祠,乃出于当时崇奉道教,大加敕赐的全国性普遍行为,张颖顺势而为。
14、祝公明
祝公明是处州丽水县和乐乡保安里人,今之浙江丽水市西北约八公里处官桥村,宋代时,村东有座古木桥,由官府修建和管理,故称官桥,村名从宋末沿用至今。祝公明的先祖五代初,任处州判官,遂举家迁此居住,渐为处州望族。
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秋,金兵在太行山东西侧分两路入侵,真定等河北重镇相继失陷,太原也被金兵团团包围。祝公明时任太原府盂县主簿,县令弃官而去,祝公明暂摄县事,抽选县里的保甲壮丁前往增援,不果。太原数十万军民坚持250余日,外援被阻断,城中乏粮,死伤十之八九,遂沦陷。金兵接着入侵河东路各州县,祝公明率兵丁健壮坚守盂县一年多,城陷而死。
建炎初年,朝廷特谥"义烈",在丽水县城檡山儒学南敕建忠节祠祀之。建炎中,追赠承事郎。祝公明之子祝陶,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甲辰科进士,曾任唐州(即今河南唐河)司户参军,中原失守,祝陶亦死于官所。
15、王无咎
王无咎,磁州武安(即今河北武安)人,授昭义军节度副使,金亡不仕,徙居乐平(即今山西昔阳)秦山,以山水自娱,自号“青峰居士”。据载王无咎曾拜在同乡、礼部尚书赵秉文门下,有《秦山小隐图》传世。其墓在今山西昔阳县西。王巴川之子、蒙古国子监司业王构祔葬。
16、郭瑗,宋代,寿阳县令,史无载录,出自碑记。
17、员逢源,宋代,寿阳县令,史无载录,出自碑记。
18、刘徽柔
刘徽柔字君美,大兴安次(即今河北廊坊)人。金熙宗天眷二年(即公元1139年)进士及第。初任真定栾城(即今石家庄栾城区)主簿,转开远军节度掌书记,迁洪洞(即今山西洪洞)令,任期届满,百姓拦路,恋恋不舍,并为他立生祠,勒石刻碑赞颂他的功德。海陵王正隆二年(即公元1157年),入朝担任大理评事,迁司直。金世宗大定二年(即公元1162年),出任同知河东南路转运使事,以廉能被评为第一名,改任平定军知军。后再回朝廷担任大理少卿。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任磁州知州,改同知南京留守事。大定十年(即公元1170年),迁中都路转运使,死于任上。
19、燕毅,金朝,中议大夫,行太原盂县上骑尉,开国公,食邑五百户,赐金鱼袋。
20、夹谷查剌
夹谷查剌是隆州(即今吉林长春)女真,其祖不剌速,金国初立授世袭曷懒兀主猛安、曷懒路总管;其父谢奴,是金太祖帐前的猛将,通女真、契丹及汉语言文字,曾任左翼护卫、昭议节度使、工部尚书。查剌状貌魁伟,善写女直、契丹书。金海陵王天德元年(即公元1149年)以功臣子充御前护卫。后授武义将军、符宝郎,由泺州刺史改知平定军事。
海陵王南征时,担任武威军副都总管。金世宗即位,授景州刺史,迁同知京兆尹。跟随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击败宋军四川宣抚使吴璘,攻取德顺州(治所在今宁夏隆德),升任殿前右卫将军,袭父猛安,改左卫将军,迁右副点检。金天德九年(即公元1158年)出任东北路招讨使兼德昌军(即今吉林洮南)节度使,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卓有功绩,边境安定,断狱公平,道不拾遗。后迁临潢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所辖诸蕃部皆畏服。改任西北路招讨使,专意政务,抚绥民心。卒于大定十二年(即公元1172年)。
21、李蒲速越
李蒲速越,女真人,金朝海陵王时曾任平定知军。金世宗完颜雍乃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三子完颜宗辅之子,海陵王乃金太祖长子完颜宗干之子,海陵王谋逆篡位后,对完颜雍十分警惕,任其为东京留守、曹国公,并派亲信高存福为副留守,监视完颜雍。海陵王南下侵宋,高存福见完颜雍私自造兵甲数十副,怀疑其有异心,遂遣密使告知海陵王,并与推官李彦隆密谋,诈以击毬为由,趁机加害完颜雍。高存福的家人将其阴谋向完颜雍告发,李蒲速越亦向完颜雍证实确有其事,完颜雍无路可退,当即发动政变,自立为帝。知悉新君已立,厌战的金兵发动兵变,在扬州瓜洲渡将海陵王杀死。完颜雍改元大定,是为金世宗。(史书对李蒲速越的记述仅见此处,语焉不详。)
22、杨伯渊
杨伯渊字宗之,真定藁城(即今河北藁城)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其父杨丘文,曾任辽国中书舍人;叔叔杨丘行,在金海陵王时任太子左卫率府率,是海陵王的旧幕府官员。杨伯渊早孤,对母亲很孝顺,远近闻名,喜欢仗义疏财,尤嗜收藏古书。金太宗天会元年(即公元1123年),以名家子弟荫补为尚书省令史。天会十四年(即公元1136年),赐进士第,历任吏、礼二部主事、御前承应文字,任期届满,除同知永定军节度使事。召入朝中任司计郎中。
之后,任知平定军,在任期间以廉政而称誉。迁升平州路转运使。知泰安军(即今山东泰安),多有惠政,当地百姓刻石以纪其事。四迁山东东路转运使。海陵王正隆末年(即公元1161年),群盗蜂起,山东州郡往往罹害,唯独济南赖杨伯渊处置有方得以保全。金世宗大定三年(即公元1163年),致仕,卒于家中。其子杨蟠官至左赞善。其族弟杨伯雄曾任定武军节度使、平阳尹;杨伯仁曾任金世宗朝侍讲兼礼部侍郎,兼任左谏议大夫、太常寺卿。杨家是当地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23、蒲察,金大定世宗九年(即公元1169年),授忠翊校尉,同知平定军事。
24、赵道,金世宗大定九年(即公元1169年),授平定主簿兼县尉。
25、温时痕
温时痕,金世宗大定九年(即公元1169年)平定军知军,进辅国上将军、护军开国侯,仍知军事。金朝延续了宋朝对嘉山黑水庙主神的敕封,金大定三年(即公元1163年)封灵源公,金大定九年温时痕执政时,重建嘉山黑水庙,后由
韩粹中题《重修灵源公庙碑》。
26、任守,金世宗大定十年(即公元1170年),授平定县令,赐绯鱼袋。
27、孙用康,金世宗大定十年(即公元1170年)知平定军事,进阶少中大夫。
28、智楫
智楫,或名为智节,金代名宦,金世宗大定年间(即公元1161 -1189年)任盂县知县。为人宽厚有度,在盂县开展全面治理,卓有成效。遭遇三年夏季大旱,在今盂县藏山祈雨,引咎自省,很快大雨如注。入乡祀。
29、萧老古,金世宗大定间(即公元1161 -1189年)授昭信校尉,同知平定州军州事,云骑尉,权州事。
30、郑膺,金世宗大定间(即公元1161 -1189年)授从仕郎,平定州军事判官。
31、刘景宽,金世宗大定间(即公元1161 -1189年)授从仕郎,试平定州平定县令,武骑尉借办。
32、祁公史
祁公史,祁宰之子,金章宗明昌初年(即公元1190年)任忠勇校尉、平定州酒监公史。
祁宰字彦辅,是江淮人。靖康年间金兵攻破汴京后,被掳至金国,为太医,官至中奉大夫、太医使。 海陵王准备攻打宋朝,祁宰借为大元妃诊病之机,向海陵王进谏,希望不要伐宋,激怒了海陵王,命人将之当街杀死,并处没收家产。海陵王怀疑其女婿翰林待制綦戬参与起草奏章,处以杖刑
金世宗即位,追封祁宰为资政大夫,归还其土地和家宅。金章宗泰和初年(即公元1201年),加封祁宰为太常,谥号忠毅,并查访到祁公史,从平定州酒监公史撰升为尚乐局都监。
33、夹谷七合土,金代,金章宗明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忠武校尉,充平定军事判官。
34、完颜允源,金代,金章宗明昌年间(即公元1190 -1196年)忠勇校尉,充平定军事判官。
35、移刺郝,金代,金章宗明昌年间(即公元1190 -1196年)平定军事判官。
36、翟升,金代,金章宗明昌年间(即公元1190 -1196年)平定县主薄。
37、郑良,金代,金章宗明昌年间(即公元1190 -1196年)武义将军行平定县令。
38、纳懒阿里太,金代,金章宗明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宣武将军同知平定州军州事。
39、程明德
程明德,金代,金章宗泰和元年(即公元1201年)盂州刺史。在今盂县水神山上留有《敬谒灵祠》诗一首:“乱山深处有灵湫,三载传闻志未酬。今日敬奉香一炷,松风十里水神头”。
40、阎德用,金代,金宣宗兴定元年(即公元1217年)平定州提控。此提控乃为学官。
41、赵益,金代,金宣宗兴定元年(即公元1217年)署寿阳县令,迁太原府治中。
42、范铎,金代,金宣宗兴定二年(即公元1218年)权平定州刺史。
43、伯德和,金代,金宣宗兴定三年(即公元1219年)摄盂州刺史。
44、陈景藩,金代,金宣宗兴定三年(即公元1219年)摄盂州刺史。
45、伯德安,金代,金宣宗兴定四年(即公元1220年)盂州提控。
46、忙括仲元,金代,怀远大将军行平定刺史兼知军事。
47、宋楫,金代,长子(即今山西长子)人,进士及第,盂州防御使。
48、阿里根,金代,信武将军行平定州,平定县主薄,骑都尉。
49、乌古论,金代,武义将军行平定州,平定县主薄,飞骑尉。
(三)士子辑佚
由于时代久远,许多资料佚失,故根据《平定州志》将 晋东宋金时一些进士、解试、举人名录补缀于后。
1、宋代进士、解试
盂县籍:
张邦杰贺甫翟时中(解试)、翟执中(解试)、杨伸(解试)、郑琳(解试)、郑珏(解试)、谢晞(解试)
寿阳籍:
任兆魏观赵辅之刘愿王遵道李光国毕之才石守约
2、金代进士
平定籍:
潘真潘得度
昔阳籍:
宋宏
盂县籍:
李孝信郭彦谦
3、金代举人
盂县籍:
伯仲章杨之才南昊刘琮郭大有

何氏家谱全部的字辈,何姓辈分口诀


(四)存疑待考
1、翟守素,济州任城(即今山东济宁任城区)人。其父翟溥为后晋左司御率府率,因父荫任殿直。历后汉、后周,升为供奉官,管领承天军使。宋太祖乾德年间(即公元963 -968年),任引进副使,参与伐蜀,升判四方馆事。开宝年间(即公元968 -975),随太祖征太原,转任引进使。宋太宗继位,升为客省使,兼任宪州(治所在今山西娄烦)刺史。出任两浙诸州兵马都监,知杭州。期满,转任西京巡检使,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迁任商州(即今陕西商洛)团练使。改任知延州(即今陕西延安)。宋太宗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任天雄军兵马钤辖、知大名府,又改任知潞州。代北方田都部署、并州兵马钤辖,屯驻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改任知凤翔府。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翟守素历事四个朝代,任职五十多年。他性格谨慎,宽厚仁义,能容人,到任之处皆有政绩。
平定州志列名。既非乡籍,又无本州履职经历,不知何故。
2、周昂字德卿,真定人。二十四岁进士及第。授南和(即今河北南和)主簿。后拜监察御史。因给赵秉文打抱不平,以诗得罪当朝,废谪十余年。起复后任隆州(在今吉林长春)都军,以边功召为三司官。大安三年(即公元1210年),权行六部员外郎,从完颜承裕军抵御蒙古入侵。易州陷落时死难。据传其《登绵山上方》为咏娘子关诗作。录于兹:“环合青峰插剑长,山平如掌寄禅房。危栏半出云霄上,秘景尽收天地藏。野阔群山惊破碎,云底沧海认微茫。九华籍甚因人显,迥秀可怜天一方。”另有一首《鹊山》诗,均待考。
四、仙佛同参
“仙人台高鹤飞渡,锦绣堂倾去无路”(元好问诗《马岭》句),人世沧桑,佛道仙怪等民间信仰,最能抚慰苦难,寄托美好的愿景,况乃宋金、金元之交,战争烽烟不断,人民颠沛流离,更需要信仰济困。在众多民间传说中,柴花公主、穰全公主有遗迹支撑,可信度较大。元融和尚、澄徽禅师则是俗家出于平定州的金代高僧大德。
1、柴花公主
柴花公主,相传为后周世宗之女,生性刚烈,不甘寄栖于赵宋王朝。后周检校太尉李筠在泽州(即今山西晋城)叛乱,逃出京城前往投奔。宋太祖亲征河东,李筠城破自焚而死。柴花公主遂逃至盂县县城东北五公里处水神山隐居。后觉复国无望,自缢于水神山抱泉楼侧的一棵枣树上。后人感其贞烈,立庙祭祀,俗称“圣女祠”或“奶奶庙”。此庙始建于宋代,现在多为明代建筑。烈女祠内抱泉楼,亦称梳洗楼,传为柴花公主对镜理妆之处,旧时无子嗣者常在泉中捞取石块,求圣母显灵赐子。每逢农历四月初四举办民间庙会。
2、穰全公主
相传金朝穰全公主曾到平定赵家庄寿圣寺前的甘露泉沐浴,以治癞疥,遂入寺静修。寺内有牡丹真紫、玉逍遥两种,每年阴历四月八日,红粉交并,无人敢摘,人们都称之仙葩。事见明代户部员外郎中李愈文集。
3、元融和尚
元融和尚,讳元融,姓崔氏,广阳故驿里(即今山西平定固驿铺)人。金大定十二年即(即公元1172年)立《元融和尚塔记》。
4、澄徽禅师
通悟禅师澄徽,金章宗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出生于平定何姓之家,年幼时不爱玩耍,路过庙宇却欲行参拜礼。七岁时告诉父亲,想要出家,其父知子有慧根,遂送到冠山大觉寺,拜宗圆大和尚洪某为师。二十一岁始领僧服,宗圆授以经义,三四年后即可指证他人之误。
不久,厌于每日抄经,不甘终老于此,外出云游。在亳泗间拜见了清拙真禅师,在少林寺祖庭参见了曹洞宗高僧东林志隆法师,在龙门山宝应寺谒见定迁禅师,后到登封龙潭寺入见虚明寿和尚,被命为首座弟子,传以衣钵,遂入禅宗之云门宗。金宣宗元光二年(即公元1223年)佛成道日,升座说法。
金哀宗正大元年(即公元1223年)驻锡开封东林寺,第二年开堂于亳州普照寺,得当地名士翰林史季宏的传扬,遂名播东南诸州。时逢元军南侵,金国衰微,自觉天下将大乱,跟随虚明寿和尚移锡净安寺,在汴水上筑室,平静修行五六年。后北渡黄河,为金国原吏部尚书张公履挽留,住在彰德(即今河南安阳)天宁寺。
澄徽天性淡泊,倦于迎来送往,不几年隐居河北大名闭门谢客。他雅善琴道,且工于诗律,惟以此二事自娱。欲从学者慕名而来,日渐增多,就在附近搭起茅草屋,靠乞米为食,甚至有长年不舍离去的。澄徽突然悟到,现今之人对佛教充满无知与缪解,这是同道之耻,眼见佛教倾废,如何能不尽责挽救呢?遂听凭从学者入室提问解惑,澄徽开示极为周悉,众人欢悦,得证大道者不绝其人。之后,因补印《藏经》,广济功德,被元帝赐号“寂照通悟大禅师”。
元太宗乃马真皇后临朝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245年,得了一场小病,五日后去世,得年五十四岁,出家三十三年,众弟子得传其法有十一人。所著《升堂语录》、《解道德经》并诗、颂、杂文,留传于世。澄徽逝去头七日,远近赶来会葬的人惊动了附近的州县。火葬时出现很多灵异现象。
澄徽的灵塔依其遗意建在二祖元符禅寺(即今河北成安县元符禅寺)与山阳之白茅寺(即今河南辉县白云寺)。澄徽与聂珪、元好问、李冶等相交甚好,元好问在其去逝三日后,方到大名。澄徽的弟子智赟、普琼等相挽,为其写下《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并引》。
河南省辉县城西北32公里有关山,得名于山麓的紫霞关,以紫霞关为界,分为南关山、北关山,澄徽遗嘱所建灵塔之一即在北关山白云寺后,因元好问所写碑记为冠山,原意应代指澄徽家乡和最初出家之地——平定冠山,后人或字音误解,或以澄徽葬此而荣,就把北关山也称作冠山,一直沿用至今。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1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