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课文原文,白杨礼赞课文

记得我读初中时,初二语文课本里,有篇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题目叫《白杨礼赞》。当时,这篇千字的文章,我背得滚瓜烂熟。至今熟记那些流畅的名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每当诵读巜白杨礼赞》,我就想忆起老家土院子外边,曾经生长着三棵白杨树,土语叫"钻天杨。"这三棵树龄比我年龄长,我七八岁时,树干己有木桶般粗了。

每当寒尽春来,柳丝放绿时,白杨不甘落后,迎着春风悄悄的抽出了褐色的杨絮。像成串的细丝线穗,密密麻麻吊在树枝上,成为早于桃红李白的报春花。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人在青黄不接的日子,摘下嫩嫩的杨絮,用开水煮熟捞出,虽然味道有点发苦,却可以放点盐巴拌菜充饥。那一代人谁也忘不了,小小白杨花絮,曾经对我们有救命之恩那。

到了夏季,白杨树叶舒展身躯,长的宽厚圆润,表面光滑明亮,随风飘动,沙沙作响。烈日当空时,它为人们挡光乘凉;暴雨骤至时,它为人们避风遮雨。繁茂的枝叶,招来了众多紫燕灰雀来此栖息,安营扎寨,开心吟唱。

秋天到了,金黄色的杨叶,在阳光照耀下习习闪光,展示着饱经风雨洗礼后的迷人风采。初冬寒风刮来,一片片杨叶打着旋儿飘落地上。朦胧记忆中我六七岁时,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每天持一把大扫帚清扫落叶,堆到院子角落里,与麦茬豆秸棉花杆放在一起,作为做饭的燃料。那个老头是我奶奶的父亲,我叫他老姥爷。

冬天树叶落光后,白杨裸露出挺拔的身躯,参天而立,就像哨兵一样,圪立在院墙之外,为家中护宅站岗。其中一棵树枝上,一种当地叫马嘎子的灰喜雀,早就衔来细枝碎草,精心构筑了一个硕大的鸟巢,作为自己过冬和繁殖后代的栖居之所。这窝喜鹊成了我上学的定时闹钟,每当晨曦初露,小乌就唧唧喳喳,叫醒了我和邻居小伙伴们,从熟睡中起床穿衣,赶紧奔向三里外的小学校。

白杨树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树干愈来愈粗,枝叶愈来愈旺。1968年我参军入伍后,每当怀念家乡,也自然想起老家的白杨树,成了我乡愁的重要部分。1971年我从部队回乡探亲时,看到生长了20多年的三棵白杨树,树荫如盖,郁郁葱葱,已成为参天大树。父亲说伯父家的土房子要翻盖了,想锯掉两棵白杨树,作梁头和椽子盖新房。我虽然不太忍心,但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可取,只有任家中顺其自然了。

1973年我探家时,父亲跟我商量,想为我盖两间西屋,准备以后结婚用。让我节约积攒一些钱寄回家,再锯掉最后一棵白杨树当梁椽,做门板。次年,新房建成,等我再次探亲回到家乡时,再也见不到那三棵白杨树了,心中袭来一丝怅然若失之感。三棵白杨树,陪伴我成长,已经深深坎入了我的人生岁月。

如今,老家当年生长三棵白杨树的地方,已被围在院子里。多年前,栽植了桂花,石榴,木瓜,核桃,柿子等花果树木,成为家中的花果园。每当清明节和寒衣节,我和兄弟们从市里回到家乡,先去祖先陵地祭祀烧纸,再回到家中宅院,看到这一片果树,仍然会忆起曾经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的白杨树。它们伴我长大成人,又用身躯充当建房栋梁之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白杨的品格,令我终生难忘;白杨的无私,令我衷心赞赏。它平凡里涵养着伟大,无语中吐露着芬芳,伟岸中展示着力量。老家那三棵白杨树,陪伴我成长的那些峥嵘岁月,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坎上。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1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