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名字,我最有发言权,甚至被名字困扰了多年。
我是家族里的长子,我那没上过学的爷爷,不知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还是弥补他未上过学的遗憾,也可能是我的父辈们都是些小学、初中学历,抱着下一代走出个大学生的愿望,在他们周遭都是文盲(绝大部分)的人群里,对于大学唯一的认知是:
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所以,伴随我终身的名字,就这样给定下来了:×清华
对,这就是我的名字,我本以为这是我爷爷大胆的独创,上小学后,再到高中,原来是扎根中国一群人心里的“名校情结”,有好多跟我一样叫“清华”的家伙。
刚上小学,我还是个油盐不进的圆茄子,上大学是看不到可能性,也就没有这个目标的压力。最烦的事情,一个高年级的女孩也叫“×清华”,一模一样的名字,而且我上下学都要路过她家门口,自然而然在上学、放学、课间操很容易被拿来嘲笑,从那时起,特别讨厌这个名字。
后来转学到了江西,本以为可以逃离这个名字的困扰,不曾想到了高中,又碰到个叫“清华”的同学,而且还是同班,这个困惑又来了。
本来就好强好胜又内向敏感,再加上自己学习能力肯定是上不了清华,高中有段时间把名字改成了谐音字“卿骅”,不想被“清华”二字带上个无形的枷锁。
再到后来上大学,总是很敏感别人叫我名字时的神态,特别经不起别人对我名字的玩笑(无意取笑),总觉得这个名字太土,没有底蕴。
这就是我个人对于名字的心路历程。作为社会人,名字是一个最重要的标签和标识,跟一个公司品牌名是一模一样的。

02 成为名字“×清华”受益者
━
现在的我,从不担心别人记不住自己,他/她一定会有个印象“哦,那个叫清华什么来的”,轻而易举地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一根钉,快速地建立起链接的通道,大大降低了认识和传播的成本,我当然赚大了。
记得毕业那年在北京某外企终面,大概是七八个人进入最终的竞争,最开始是群面刷人,横排一坐面向四位主面官,自左向右挨个自我介绍,我是第四顺位。
“我叫某某,毕业于清华某某专业……”
“我叫某某,毕业于北大某某专业……”
我前面的都是清北毕业,整个屋里都是清北的味道。
轮到我了,清了清嗓子:“我跟前三位同学不一样,既不来自北大,也不是清华,但我的名字叫清-华,我叫×清华……”,我故意在“清华”二字上拖了拖音,简单一瞟,评委开始来兴趣了。毫无意外,第一印象我占了先机,吊起了面试评委的兴趣,最后也很幸运拿到了offer。
这是名字带给我的优势(前提是你内心要认同),我有那么一个时刻算是顿悟了:我上学的时候真是笨蛋,干嘛不好好利用名字的优势呢?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扎根于心的自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03 取名字别自嗨
━
每个创始人都希望给自己的品牌取个“高大上”的名字,有“文化内涵”的名字。
看起来有文化、有内涵,但就是不知道它是啥?
但你一问创始人,他会给你滔滔不绝把名字的来龙去脉说上半天,期待你给他一个回应“哇,王总您好有眼光!”
你能记住吗?
100%记不住,或者说他滔滔不绝时,你心里在想“这都什么破玩意”,但你还得装作很认真倾听的样子。
这是创业者的自嗨症!
自嗨症!
自嗨症!
自嗨症!
自嗨会害死人,至少对你创业品牌百害无一利。
这么多年下来,80%的时间在市场和品牌一线,经验谈不上有多少,但里面吃过的亏和教训倒不少,就是上述存在的自嗨症。
追求“高大上”这是我们大部分人(请允许我不加思索地如此归类)文化里的不自信,总觉得文化的、西方的、洋人的就是身份的价签,不难理解国内好多的品牌名都是不伦不类的西化名字,比如某英语教育公司名称叫“英格瑞斯”(English音译)。

04 过目不忘的名字抵过千军万马
━
试想一下,你创业的目的是什么?
高大上?还是赚钱?
如果赚钱,你是不是希望更多人知道你的品牌?
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品牌?
那就是降低品牌口头传播的成本,是口头传播、是口头传播、是口头传播!

转化一下情境,你上大街给卖煎饼的大姐一说出你品牌名字,她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而且她还知道你的品牌是干嘛的。
这就是品牌口头传播的低成本。
那它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就是要让你的品牌名字根植在文化母体体(来自于华杉的观点),是中国人无理解偏差的文化,不论天南海北,不论男女老少,“清华”代表的是“清华大学”,“老板”代表的是“生意人”。
如果你的品牌名字还要向别人去解释,那你赶快去改掉。
没有高大上的名字,也没有土掉渣的名字,只有根植文化母体好记的名字。
各位创业老板们,好好花点心思把你的品牌名字起好了,这是创业的第一课,也是品牌的第一课。

点击在线免费取名–天赐佳名网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大师人工一对一起名添加 微信:stura998 备注:起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99.com/12763.html